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经济百业齐放 鸡西6个“脚印”刻录5年成果
2007-10-22 14:30:2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2日电 连日来,十七大的声音通过电波、视频、报纸,传遍祖国边陲——鸡西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也提示着,过去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永载鸡西史册。记者截取200万鸡西人匆匆步履间的6个“脚印”,为他们昨天的荣光作证。

  经济转型由“煤独秀”到“百业齐放”

  近年来,立足调整、优化,鸡西大力实施“循序渐转”战略,经济结构跳出“一煤独秀”,走向“百业齐放”。

  做“精”资源产业,重点实施洗精煤、煤转焦、煤转电和煤化工大项目。做“强”接续替代产业,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壮大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制药等新型支柱产业。做“大”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矸石制砖、瓦斯发电、稻壳发电、秸竿气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种植业重点抓好600万亩兴凯湖优质水稻产业带建设,畜牧业走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养殖之路,2006年产值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36%。打造兴凯湖、乌苏里江两大“龙头品牌”和一批特色鲜明、品位独特的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景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3.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5%和135%。一座新兴生态旅游城市正在崛起。

  “煤城”鸡西不那么“黑”了。短短几年间,煤炭经济占鸡西经济的比重由56%降为现在的1/3。

  循环经济由“错位”到“归位”

  几十年来,和鸡西煤炭、粮食生产伴生的瓦斯气、煤矸石、炉渣、秸秆、稻壳、米糠等,一直“错位”成垃圾。

  近年,鸡西煤矸石发电制砖、炉渣制砖、稻壳发电、米糠油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出尽风头,佳源煤业集团3.6亿块煤矸石空心砖项目、奥宇石墨集团矿渣建筑砌块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十大重点节能”项目,稻壳发电供热、米糠油生产、寒地新型沼气池等农村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蓬勃兴起。

  目前,全市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企业发展到66家,年利用煤矸石、石墨尾矿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50多万吨,年生产空心砖、路沿石等新型建材近2.8亿块;年利用瓦斯气3000多万立方米,焦炉废气近8000万立方米,发电近1亿千瓦时。变废为宝,实现年产值7亿多元,税金8600多万元。

  废物向宝物“归位”,鸡西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框架初步建立。

  和谐建设由“梗阻”到“顺畅”

  近年,鸡西市直面纷繁复杂的历史性矛盾和现实问题,千难万难中全力为百姓解“梗阻”,顺民心畅民意。

  关注民需,在市区、农村和矿区分别实施了全天供水、人畜饮水和管网改造工程。在政府督促下,产权部门和物业部门逐楼逐户落实资金,9295户市区居民和135栋楼房结束了洗衣做饭“看表掐点”的历史。先后投入2642万元整治“两沟一河”,2673户居民告别“龙须沟”。

  关注民生,今年以来累计6.9万名城镇居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控制指标0.6个百分点。

  关注民难,对3352名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住宿生实行伙食费和交通费补助,投入2.1亿元彻底消灭了现有D级危房,一次性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了可供养450名“五保户”的鸡西市农村老年福利中心,实现了市区“五保户”全部统一集中供养。

  农村“旧貌”换“新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鸡西认识高、准备足、行动早。

  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年产值24.2亿元。注入资金1600多万元扶持农民养猪,新建18个种猪繁育基地和肉牛繁育基地。培育和引进四级龙头企业61户,带动16.8万农户致富。投资200多万元发展农家旅馆200家,户均增收2至3万元。去年以来累计投资5.3亿元,实施农村道路建设项目220项、总里程1238公里。投资5992万元,使3.67万农民吃上自来水,8600多户农民用上沼气、秸秆气清洁能源。改造乡镇卫生院47个,新农合受益群众45万人。投入9547万元,比全省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实施共建包扶,81个中省直和市直单位与69个试点乡、村结成对子,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解决难题700多件。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71户强企与51个弱村结对帮建包扶。39个乡镇与9个农场的管理区结成对子,共建共享道路、医疗等基础设施。

  “旧貌”换“新颜”,鸡西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区域共建由“壁垒”到“共赢”

  近年,鸡西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区域共建全面开花结果。

  与农垦牡丹江分局联手共建,县(市)和农场、乡(镇)与管理区结成对子,互派54名优秀干部挂职。今年作为“场县共建合作年”,双方共同开展10项活动。共建650万亩兴凯湖优质绿色水稻产业带,全国规模最大。建成市、县(市)、乡(镇)三级科技示范园区74个,垦区19项新技术在地方210万亩农田应用,140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为地方代耕代种100多万亩,地方水稻单产提高了100公斤。目前在垦区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有9000多人,每年增收上亿元。双方共同筹资7亿多元,建设了1700多公里公路,使区域内公路基本实现了硬化。共同引资3亿元,新上或改扩建项目53个,达产后每年可实现税收1亿元。

  鸡西市还开展了与矿业集团、森工林业局的共建。打破“壁垒”,区域经济实现了多方“共赢”。

  人才由“断档短缺”到“高端济济”

  鸡西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人才尤其是高档人才短缺。

  2005年,鸡西启动“兴凯湖智力行”活动,邀请煤炭、化工、水稻、生物制药、地质探测等22个专业的院士、专家及高层人士办讲座、咨询、技术交流。牛文元院士对鸡西未来发展六大产业集群作出了科学论述,马建章院士亲自指导精品景区规划编制工作,张铁岗院士解决了多煤层瓦斯治理等10个煤矿安全难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在鸡西大学建立了科研基地,10家博士后农家科技园的建立首开我国高端人才直接服务农户的新模式。

  三年来,两院院士15人次、外国专家40人次、国内知名专家100多人次为鸡西解决技术、管理、生产等方面难题200多项,建立起高端济济的人才引进模式。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