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3日电 题:理论宣传与群众热点的契合点——评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
●深邃的理论通俗化,重大的战略形象化,新的成就具体化;
●理论创新的成果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观众的娱乐与消遣之中。
●《为人民谋幸福》是理论宣传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是广播影视弘扬主旋律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为人民谋幸福》是一种不宣传的宣传,不教育的教育,不灌输的灌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一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金秋十月,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向党的十七大献礼的重点节目,在黑龙江卫视频道连续播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宣传工作者、电视工作者的普通赞誉和高度好评。
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是理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该片把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具体化、形象化,用直观、生动的事例展现在观众面前。《为人民谋幸福》对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朴实、通俗、深入浅出的阐释;对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前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清醒的介绍和分析。该片用大量的史料、数字、事例、图表、图示、照片和历史镜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如果说,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黑龙江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政论片《使命》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的话,那么,今天为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推出的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一种精品展示。它把深邃的理论通俗化,把重大的战略形象化,把新的成就具体化,把理论创新的成果大众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观众的娱乐与消遣之中。《为人民谋幸福》是理论宣传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是广播影视弘扬主旋律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为人民谋幸福》是一种不宣传的宣传,不教育的教育,不灌输的灌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一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片从创意、设计大纲、解说词初撰、资料准备、实地考察、学者采访和后期制作等,无不凝结着理论宣传工作者、理论研究工作者、理论教育工作者、政策研究工作者和电视工作者的辛苦劳动。参加该片制作的有省委宣传部及理论处、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在哈高校和黑龙江电视台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是这些领导和同志们的分工协作、辛勤劳动、群策群力、优势互补,才有了这部政论片的问世。广大观众看到了说实话、讲实事的政论片,通过党中央的民生举措领悟到了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作为该片的顾问和撰稿人之一,不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从该片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力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
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功劳。在该片的制作过程中,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的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这些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力量,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创新理论的成果,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阐释,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信服,有着其他社会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者们的分析是客观的、公正的、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既看到了成就,又看到了问题,既分析了当前,又前瞻了长远,既着眼于国内,又放眼于世界,有理有据,入木三分,令人不得不信,不得不服。在这部片子中,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积极作用。
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成功热播,离不开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组织和大力支持。从一开始确定这个项目,就是省委宣传部重点支持、重点抓、并牵头的一个项目。这部作品立意高、起点高、质量高,体现了省委宣传部前瞻性决策和发展眼光,才有了《为人民谋幸福》成功的基础。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部片子的积极作用。它全面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宣传普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了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大型电视政论片《为人民谋幸福》视角广泛、脉络清晰、解说词好,既坚持了客观真实性,又给人以启迪。“观众有感触,我们的心血就没有白费”,这是我们全体制作人员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实现了国家繁荣,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为人民谋幸福》解说词选登
1948年,在西柏坡这个小村庄,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对即将到来的胜利一笔带过,他把那场轰轰烈烈的改变中国命运的胜利说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出发之前,毛泽东又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纵使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课题却始终如一——坚持和贯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给中国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当这张承载着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风雨沧桑和辉煌业绩的“考试卷”终于传递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上的时候,他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张“考试卷”面前,将要怎样谋划和书写呢?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得更多的幸福呢?
20世纪最后20年的探索和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了这样一个真理,作为执政党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首先必须努力谋求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一句空话。
邓小平同志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他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入新的世纪,“怎样更好、更协调、更健康地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新的课题。也就是说,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同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统一起来,把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更好地改善民生统一起来,让人民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成长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这些历史性的课题客观地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面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传下来的那张“考试卷”,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重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胡锦涛总书记这样指出:“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愈的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做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答案。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明确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需要统筹协调发展。《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明确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完整、全面的阐述。一个“以人为本”,把追求发展同为人民谋幸福有机统一起来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
新世纪,走向现代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筹和谋划发展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这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执政理念,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人情味道和人性色彩。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经济社会持久永续的发展,让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果不仅造福于当代,也造福于子孙后代,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和期盼。和谐的理念也是当代中国对当代世界的贡献。“和谐世界”,一个崭新的词汇,正频繁出现在当今重大国际场合,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妥善化解各种挑战,在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同时,向世界全面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人类追求和谐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滞,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谐世界”新理念,中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当今的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中国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和谐和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中,中国将更好地实现持久发展。持久地发展,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持久地发展,才能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的幸福。
放眼今天的中国,是回荡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旋律的中国。
放眼今天的中国,是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