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离校不知给谁要时不知哪找 "弃档族"视档案为"鸡肋"
2007-10-28 13:16:3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赵琳 刘阳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8日电 题:离校不知给谁要时不知哪找 “弃档族”为何视档案为“鸡肋”

  “知道你的档案在哪里吗?”“学校吧?不是说可以放两年吗?”“大概在人才市场吧?”“估计早打回老家了。”……记者从省、市两级人才市场了解到,适逢九十月份招工热潮,哈市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场场爆满。一些毕业已经两三年的求职者也在找寻机会,作为求职场上的“过来人”,这些求职者不仅参加应聘的个人简历一“简”再“简”,对于自己档案的去向,也都含糊其辞,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弃档族”呢?省人才大市场经理鲍大文讲,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和人事管理的改革,记录个人资料的人事档案不再需要与人们“如影相随”了,随之而来的遗弃档案的“弃档族”也越来越多,就此人事部门提醒,个人档案非常重要,千万别把个人档案不当回事。

  弃档理由:

  档案没有用,懒得管

  托管还要交钱,麻烦

  “现在都实行聘用制,用人单位顶多核对一下毕业证,注重的是能力,档案不档案的根本没有人问。”小周毕业4年了,4年中他换过很多个工作,没有一家单位询问过他档案的问题。据了解,在目前的市场上,企业大多是以聘用的形式和求职者达成协议,而很少去查看求职者的档案,企业也基本以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来考评聘用者是否续用。虽然为便于管理,企业会为员工办一份临时档案,考察他们在单位工作期间业绩、能力及各方面的表现。但考虑到人事档案的管理成本,多数企业都不愿接纳聘用人员的档案,也不愿意为人才建档,因而往往会出现已经毕业工作了几年,人事档案却一片空白的现象。

  “当初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认为档案是很重要的,为了方便办理求职手续,我和好多同学都选择暂时将档案放在学校,可是一找工作才知道,用人单位根本不在乎档案。”小周说按照规定,他们的档案可以在学校寄放两年,两年到期的时候,他早就忘了档案的事情,“现在档案在哪我自己也不知道,不在学校就在老家吧,反正也没有什么关系。”

  “毕业的时候,我去人才市场咨询过,存一年的费用是240元左右,手续要自己办,每年都要去交钱,实在是太麻烦了。”李刚是2005年毕业的,目前他的档案仍然放在学校里。与李刚一样因为不低的档案管理费和繁琐的档案调动手续而“弃档”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在市人才市场了解到,目前的存档费每年在240元左右,虽然人才市场会提供档案的接收、转出、收集、鉴别、整理、装订、利用、查询、出具证明等多种服务,但其实很多流程是需要委托者去办理的。不低的托管费用和相对简单初级的服务项目,自然难以吸引求职者的长期托管,不少人只是第一年交了委托费之后便杳无音信。当然,档案管理部门也自有其制约手段:有朝一日想办手续,必须先把欠的费用补齐了。“我们都是打工的,工资也不高,为了用不着的档案一年还要花那么多钱,实在不划算,反正最后档案都会打回原籍,需要的时候再说吧。”李刚的想法很实际。

  据了解,省、市人事部门所代理的几万份个人档案中,有70%被遗弃。清理“死档”已经成为存放档案的单位和中介机构非常头痛的事情。省人才大市场经理鲍大文认为,被遗弃的档案越来越多与档案管理的不规范、档案作用的弱化有关。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基本依据,如今档案的内容不足以成为用人单位选择和任用人才的依据,因此常常被忽略。

  档案并非“鸡肋”,丢弃档案有麻烦

  “现在,人才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多元化就业导致遗弃档案者越来越多。而这种淡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省人才中心社会保障部部长肖丽宏说。她表示,虽然档案的“决定性”作用在弱化,但随意丢弃档案不是明智之举。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强制推行的福利政策,职称评定、各种政审等,还需利用人事档案进行。即便以后推行电子档案,也需要文本档案作为依据。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不会取消。此外,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档案。

  随意丢弃档案而带来麻烦的事也不少见。北京某大学的毕业生刘雨,由于毕业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将户口、档案暂时存放在学校。在北京“漂”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复习考研。她在所报考的大学报完名后,拿着相关资料到原来就读的大学请学生处盖章出具考研证明,但学生处拒绝盖章,理由是学校保留学生档案只是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学校只能开具与就业相关的证明,而开考研证明超出了权力范围。据黑大学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档案存放在学校的同学如果想考研,只能把档案迁回户口所在地,由当地的人才中心开具考研证明。刘雨的老家在哈市,在短短几天内要把档案迁回来,再从哈市把证明拿回北京,显然时间已来不及,这意味着刘雨错失了这次考研机会。

  省人才大市场经理鲍大文讲,档案是人才的历史,没有历史哪来现在,更不会有将来。老一辈人对档案极为重视,认为它是帮助组织对自己全面了解的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填表格,写总结。档案由组织保管,调动工作转档案不可以由本人经手,本人无法知晓档案资料里各级领导签过什么意见,下过什么结论。档案显得十分神秘。如今,大学生开始“弃档”,认为就业要的是毕业证书、各种能力资格证书,还有实力,档案则可有可无。而实际上档案应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而不应该成为个人的包袱。

  辩证看待“弃档”,改进和完善档案功能

  省人才大市场经理鲍大文认为,“弃档族”的出现和扩大,至少说明现阶段的档案功能还存在着某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对档案的功能应进行重新定位。社保卡中涵盖的内容,户口簿上登记的事项,档案里要有所精简。同时增加一些其他诸如劳动技能、学习奖惩、专业特长等方面的材料,以便使所具有的功能更加适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对档案的原有重要部分予以保留。此外还可考虑补充其他有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十分需要的功能,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才服务,减少“弃档”现象。

  鲍大文认为,目前我国还不可能取消个人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因为档案记录着个人的信息,与许多重要的福利、保险等政策紧密相联。但应对档案管理制度加以改革,实现电脑化与网络化。将档案资料存入电脑中去,以备有关部门调取选用。应加强技术处理,注意保密,这样档案本身的功能作用才能真正地全部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弃档”的年轻人,大多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有毕业证书和推荐表就够了,个别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也忽视了档案,有点挑战现有人事制度的味道。但是从长远来看,档案对个人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价值。而且,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下,擅自“弃档”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是相当看重的。

  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条例》规定,只有将人事关系及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才能享受某些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等。尽管“人档分离”可能使人才更容易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资源,更容易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也不代表着档案能够随意丢弃。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