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9日电 日前,从垦区农业局传来喜讯:在经历了夏旱连伏旱严峻考验的垦区,3600万亩粮豆喜获丰收,总产达到120亿公斤,再一次显现了现代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保证支撑威力。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夏广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是遇到旱涝,科学用水作用越明显。目前正在实施的“排降蓄灌”项目,是理想生态水利循环模式,在确保垦区未来粮豆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功效的同时,更加有利于实现生态水利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生态水利涵盖抗灾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是人类水利建设的最高境界。我省垦区对生态水利的追求是经历了洪涝与旱灾后,对“雨养农业”科学水利观的新审视。具有抗灾安全、节约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等功能。垦区水利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历过“赛马场型”、“井灌井排”、“沟井池田”等水利模式的畅想与实践,其共同点是“排蓄灌”,忽视了水环境的改善,因而导致年降水多了,呈严重洪涝,有抗灾水利问题;降水少了,呈干旱,又有保墒灌溉的抗灾与资源问题的出现。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吸收国内外生态水利建设和总结垦区诸多生态水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在“排蓄灌”中增加一个控制地下水位的“降”字,使之成为“排降蓄灌”水利,其标志着由抗灾水利,向抗灾、资源与环境综合生态水利方向发展的重大转变,并在三江平原尝试了“排降蓄灌”生态水利研究与实践。利用该理论研究建三江垦区发展打井种稻480万亩,在今年遭遇夏伏连旱的情况下获得丰收,“排降蓄灌”生态水利研究与实践功不可没,其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据悉,该课题自去年8月正式立项实施后,课题的合作单位农垦建三江分局地区,采取打井种稻、“浅湿干”节水灌溉,较大程度降低了该地区地下水位,改变历来地下水位高于江河水位为一定时间段地下水位低于江河水位,改变相互补给关系而产生新的激发补给,从而保障建三江水稻可持续发展。有利地解决地表残积水消失、地下水过高渍害严重、土壤长期过湿和降低土壤承载力,严重影响大机械化生产的问题发生,同时,对于调节土壤与地下水库库容、改善湿地生态和土壤透性不良等问题也起到了较好的调节作用。更有利地加强了水土保持和发展“雨养农业”,使“排蓄灌”水利得到提升和质变,形成生态水利。
目前,他们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确立了两个研究基地,在和平牧场、850农场、前进农场、友谊4分场7队,尖山和赵光农场等设立了6个研究试验基地。全面进行“农业用水”估算、生态水利模式分区、主副试验区分布。
有关专家称,伴着“排降蓄灌”生态水利研究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突破,支撑垦区现代化农业与生态建设的生态水利会做出积极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