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0日电 望着收割入仓的大豆,黑龙江省北安市农民郑洪军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他告诉记者,“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大豆亩产在250斤上下,而没有整地的地块亩产只有70到80斤。”
郑洪军家对土地的松整,是黑龙江省抓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的一部分。黑龙江把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农业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该省今年遭受了罕见的夏伏连旱,但初步预测,全省粮食产量仍可达到750亿斤,与去年基本持平。这个成绩除了源于种植面积增加、投入加大、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外,主要得益于全省各地坚持不懈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以北安市为例,近年来该市通过开展秋后整地,建立了“土壤水库”,每亩耕地可多蓄水6吨,土壤含水量提高了4个百分点,今年大豆平均亩产比上年提高9%,玉米平均亩产提高10%。针对今年旱情较重的情况,黑龙江把秋后深松整地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明年春播创造良好条件。省政府加大了对深松整地的扶持力度,日前决定拨款6300万元,加上国家拨款共计7500万元重点用于大型机械深松整地补贴,并按照谁深松整地谁得补贴、先验收后补贴、直接补贴到地到人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深松整地。
充分发挥农垦系统的带动示范作用,开展场县共建,是黑龙江省促进农田基本建设的有效手段。该省提出,场县共建要在农机跨区作业上实现突破,要求凡是与农场毗邻的县(市),今秋都要利用农场的大型农业机械提早整出几块耕地,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做好整地工作。各农场也都科学调度,尽早完成本单位的整地任务,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机械为邻近的农村服务。据介绍,今年全省整地面积规划达到900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将达到4000万亩。
黑龙江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补贴支持、农民自主办水利的新路。按照民建、民有、民受益的原则,今年全省新打的抗旱井产权明晰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省正在对水田区的水资源保障状况进行调查,在明年可能出现供水不足的地方,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农民补打水井。在发展水田过程中,黑龙江提出要“以水定地”,防止盲目扩大水田面积,导致农业用水紧张。与此同时,该省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