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0日电 古时孟母择邻,今日家长择座。四方形的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看似简单,却掺杂着太多的猜测和误解,每次调座总让老师大伤脑筋,让家长浮想联翩。近日的一封家长来信,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一话题的更多探讨。
家长为孩子“择邻”伤神
座位的重要性在小学低年级已初现端倪。在大部分家长眼中,孩子的座次似乎与其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有关系,按着惯性思维,坐在最后一排或后面的学生如果不是个高,就是成绩不好。
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孩子长期靠后,因为孩子坐在后面既远离了老师的视野,又给了学生搞小动作的机会,不利于孩子认真听讲。有的家长也不想让孩子坐第一排,因为“离黑板近,会吃到粉笔灰。”
一些班主任表示,家长提出换座的要求无外乎以下几种:孩子视力不好,个子矮,希望有个学习成绩好、守纪律的同桌等。但教室里总有一些位置离黑板远、偏,因此各个学校几乎所有的班级都要定期前后左右轮换座位。但是家长们却期望孩子能更长久地坐在较好的位置上。
学生排座像“布阵”
家长们渐趋普遍的“客观需求”令班主任左右为难。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有坐到“佳座”的机会,哈市一些小学的座位不固定,每星期都要前后调、左右调。这样,每名学生都可能坐到末排去体验生活,同样也有机会尝尝坐最后一排的感觉。同时,竖排也定期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排座成了让老师们头疼的大事,排座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身高、视力、个性、成绩、性别等方面的搭配,还要视学生异性交往的亲密程度随时调整,更必须兼顾家长的要求。“每次盘算着班里学生的座次表,觉得自己像个教头一样排兵布阵。”一位班主任老师说。
据记者调查,哈市小学校排座大约遵循三种方式:按大小个排座,男女同桌,每周竖排轮换;按大小个排座,男女同桌,每周竖排轮换的同时,前三排和后三排分别调换;按大小个排队,每6名个头差不多同学分成一组,竖排坐。每周前后、左右同时轮换,一个学期后,学生可以坐遍各个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