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大湾村:牡丹江新农村建设“第一村”
2007-11-01 10:20: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毅 尹涛 杨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日电 走进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大湾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绿树花丛中的村民住宅楼,一片片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一条条平坦通畅的水泥马路,还有可与城市相媲美的喷泉、球场、文化长廊……村里一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大湾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村党组织目标高远,理念超前。”

  目标高远发展高科技工业企业

  大湾村党总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掷地有声,大湾集团能有今天2亿多元的身价,就是有力的注解。

  大湾互感器厂始终瞄准互感器行业的科技高地研发新产品,葛洲坝、吉林石化乙烯、二滩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都留下了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的足迹。

  谁都知道要生产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就必须有掌握高科技的人才队伍。通过大胆引进以杨晶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互感器行业的顶尖人才,在较短的时间内,互感器厂就研发出500KV超高压互感器新型产品样机。同时,他们按照新产品的生产需要,及时注入3000万元资金,新建5000平方米高举架标准厂房。

  大湾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并不是很好,但这些技术骨干却纷纷扎根在这里,用总工程师杨晶的话说:“虽然大湾村的条件无法与其他地方相比,但我看中的不是丰厚的待遇,更看中的是大湾村党组织的真诚。”正是基于这种“请进来,用真诚打动;送出去,花重金培养”的人才理念,使得大湾村先后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请来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80多人。同时,从企业中选拔100多名年轻有为的青年技术人员送到外面学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大批人才。

  理念超前土地规模化种植

  过去的大湾村棚室简陋、土地低洼,大面积下雨存水不能及时得到排放,更谈不上耕种。村党总支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村情实际,决定实施“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收回了村民的承包田,由集体出资集中建立高效节能温室、标准化大棚,统一管理、统一发包给村民种植,靠集体经济反哺,解决农民分散经营时无力注入科技含量的问题,使村集体种植形成规模化。

  开始实施的时候,许多农民不理解、有想法。针对这些问题,村党总支发动所有党员对村民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同时将村民旧棚和旧房全作价补偿到位,不让村民受任何损失。另外,由于村民不托底,村干部和党员就带头建棚室、当榜样,一年下来效益翻番了,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目前,村里建成各种温室和大棚1083栋,全部采用国际先进的微喷滴灌技术和机械卷帘设备,还建设了占地2500平方米的联动育秧大棚和占地3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批发市场。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党总支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一天天增强。

  现代农业的要求不仅是会种田、种好田,而且是科技种田。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大湾村党总支与东北农大、省畜牧研究所等单位联姻,重金聘请了省内外专家16人,引进大中专毕业生50多人,专门建立了科技楼,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

  2000年,村党总支书记隋秀海参加农产品博览会时,看到凡是沾了“绿色、无公害”边儿的产品都好卖,而且价还高。回来后,他和大家研究引进了以色列西红柿,当年让种植农民收入增加了2倍多。他还号召党员带头搞科学试验,并成功种植了紫甘蓝、红甘蓝。仅此,全村农民年增加收入100余万元。目前,全村年产绿色蔬菜10000吨,对俄出口达6000吨以上。

  目的明确让村民早日步入小康

  这些年,大湾村党组织一班人始终坚持“做一个村官,必须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才能对得起群众给自己的权力,必须为群众服好务,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村里的集体积累殷实了,村干部就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多为村民办好事、实事。村里投资3000余万元,将零散分布的六个自然屯进行了合并,建起半封闭式的现代化住宅小区,小区建有梅花形喷泉及文化长廊围合的中心广场,新建了9栋3.1万平方米的村民集中供热楼、集团办公楼、村委会办公楼、餐饮中心、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及村民大礼堂。同时,村里还建设了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和健身场,配备了单双杠、走步机、滚筒、扭身器、吊环等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健身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大湾村党组织通过老党员、老干部的带领,自发形成了120多人的秧歌队,而且在全市秧歌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