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日电 10月30日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六道街附近的一场大火,把人们又拉回到了火灾隐患重重的严峻现实。10月31日,记者对靖宇街沿线进行了全面走访,老城区的大多数大杂院里棚户林立、易燃物堆积,火灾隐患随处可见。
楼房老旧杂物堆满院
9时许,记者来到北十六道街与靖宇街交口处,在哈市第四医院附近的一片棚户区前,不少居民正在收拾火灾残留物。一位住在南十六道街的围观居民对记者说:“这火着得一点儿也不冤,如果是南十六道街那边着火,消防车想进都进不去。”走上南十六道街,从靖宇街到南新街之间的整条街路,以及附近的条条小巷,几乎全都被小商小贩堵死了,居民院里从地面到房顶,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烧柴。
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南十五道街175号大院里,赵大爷说:“这个大杂院里有200多户居民,不少流动人口都习惯捡大筐、树枝、纸壳等易燃物用作冬季取暖,棚子上、安全通道旁也都堆放了大量的柈子。前几天社区组织人员到这里清理,仅两个多小时就运出垃圾和易燃物二十多车。”
荟芳里社区一名社区主任告诉记者,随着冬季到来,道外老城区棚户集中的大杂院将开展“冬防”和安全隐患清理行动。由于防火设施简单,重点部位大多要靠志愿者巡守,发现火情就“鸣锣”报警。记者了解到,靖宇街沿线的民居中,最先进的报警工具是“拉铃”,最基本的灭火工具是铁锹,最直接的逃生工具是绳索。
烧炉取暖小火年年着
10时许,记者在北十道街与靖宇街交口处看到一栋1910年的建筑,前脸标牌显示其为二类保护建筑。门洞内电线密布,院内也是棚户林立。
临街一些业户烧炉取暖,烟囱直接安在建筑墙体上,院里的情况更糟,不少居民家的烟囱都贴在了木质建筑廊柱上,个别人家甚至还把炉子摆在了木质廊道上。这种情况在南九道街188号院、182号院,南七道街274号院、168号院都能看到。在南七道街168-1号院二楼,记者看到了一个用于报警的“拉铃”,居民们说是最近才安装上去的。
“我们就是生活在烧柴堆里,这种情况下发生火灾是必然的。”在南四道街,一位居民指着一块空地说,去年这里还有一栋老建筑,着了一把火后已经被扒掉了。不少居民院都只有一个出入口,空间仅能容两三人通行。
一名八十余岁的居民说,这片老城区内年年都有小火出现,住在这里真是提心吊胆。
“鸣锣”防火难除火患
道外老城区老建筑的火灾隐患难清,建筑也大多是边用边防的现状。“说句实在话,规范烧柴的堆放位置,使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尽量修复一些老化的住宅部件,这些工作都能在减少火灾、保证救援、帮助逃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就是做不到位。”一位专业防火人员这样说。记者也询问了一些基层管理单位,他们对道外老城区、老建筑和大杂院的防火工作很头疼,建筑局限、居民困难、流动性大等因素很多。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道外老城区的防火标准比较低,管理标准也比较低。日前北十六道街发生火灾的地方,就是一处很明显的隐患聚集区,但却数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这样的临街铺位在很多街边都存在。不少人将彻底清患推到老城区改造,但即便是中华巴洛克聚集的区域,今后的持续改造也需很长时日,而火灾隐患却随时都能变成明火。“鸣锣”防火只能越来越被动,让火灾不再发生只能彻底清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