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日电 在教学岗位上靠起早贪黑看着学生学习的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哈市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教师将由辛苦型向专家型转变。这是记者今天在哈市教育局举行的哈市49中校长办学风格展示会上获悉的。
“仅仅依靠每天起早贪黑的敬业精神去教学已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哈市第49中学校长冯华在办学风格展示会上说。兴华小学校长高殊表示,新课改以后,教师的角色正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香滨小学校长孙唯认为,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是教师由辛苦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前提条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兴华小学校长高殊说,自私、冷漠、孤僻等性格在现代孩子身上日益体现,缺少责任心、没有爱心,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相处,甚至连正常的礼节都不懂……想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教师都要想各种办法,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诵读《论语》和《三字经》。探索出让学生在学国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哈市第69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刘芃认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在学习方法上,各学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怎样预习、听课、完成作业;教师在授课方面,应该做到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不了知识会有自卑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这样的孩子。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冯华说,学校教师死看死守只注重升学率的做法,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目前教师应该从“教书型”即(辛苦经验型)发展到“研究型”(反思探究型)直至发展到专家型(创新发展型),教师发展的目标应是“学者型”。
哈市156中学校校长介绍,目前,哈市许多学校分别采取骨干教师“引领课”、年轻教师“汇报课”、课程改革“研讨课”、随机检查“抽签课”、集体调研“会诊课”、问题教师“跟踪课”等方式提升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哈市一教育界人士表示,新课改以后教师应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