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日电 记者2日从黑龙江测绘局了解到,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将于近日在上海市启程。在预计近250名考察队员中,黑龙江省科技人员就有5人,他们全部来自黑龙江测绘局,其他科研人员大部分来自国家级科研院所。
据该局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主任吴文会介绍:
这次南极考察队将创造多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世界上第一次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测绘冰穹A地区站址附近两平方公里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探测最古老的冰芯,为即将在冰穹A地区建世界第一个科考站选址;首次对长城科考站进行数码相机摄影,为以后科考提供测绘保障及建设、改造长城站科研洞测绘、施工放样等工作;首次测绘南极中山站大比例尺1?誜500地形图,为中山站维修改造提供设计用图。
所有这些科考工作,都由黑龙江省科技人员主要负责。
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为长城站的改造建设提供测绘数据
据吴文会介绍,1985年2月20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正式落成。由于长城站建在海边,长年经受海风的侵袭,基础设施腐蚀严重,就连水泥柱上的水泥都被腐蚀掉了,露出了钢筋,特别是一号洞、二号洞、通讯洞和科研洞受损严重,现在已基本成为“危房”,急需维修改造。这次中心副主任王连仲和科技人员孙微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长城站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为长城站的改造建设提供测绘数据、施工放样等工作。
这次长城站的航空摄影测量,是我国首次采用“直九”直升机外挂非量测相机(数码相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这种照相机与普通数码相机一样,但造价却非常高,一部相机高达25万元。
中山站首绘1?誜500大比例尺地形图
黑龙江测绘局技术员韩惠军、冯海波在这次南极考察的任务,就是完成中山站1?誜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项目,并为中山站维修改造提供设计用图。据了解,他们将在3平方公里的地面进行测绘,由于海和陆地之间有一段不融冰区,不知道冰层的厚度,容易断裂,加之山上的碎石、风化石多,“露岩”非常酥松,危险性极高。可韩惠军二人将以每15米一个点进行精细测量,3平方公里就需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测绘完毕。
“关键先生”担负进入南极冰盖最高点及建站选址重担
吴学峰,这名年仅33岁的年轻人,已经有10年的测绘经验,他在这次南极科考中被很多人称为“关键先生”。因为这次南极科考的重点就是在“内陆”南极冰盖最高点——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的Dome-A,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选址。从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约1400公里,将由5台雪地车载着17名科考队员进入,而吴学峰坐的是“头车”,负责GPS导航工作,就是人们常说的“向导”,责任非常重大。因为南极有很多冰裂缝,上面覆盖了一层冰雪,根本看不出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到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冰缝中,特别危险。如果吴学峰这个“向导”出了问题,就象征着这次考察面临着失败。
中山站和冰穹科考队员的主食是猪牛羊肉和土豆洋葱干菜
南极考察在饮食方面最艰苦的就是中山站和南极最高点的科考队员们了。据已经参加过南极科考队的王连仲介绍,以往赴南极考察队员们吃的都是航空食品,以罐头等为主,只能吃到很少的新鲜蔬菜。这次南极考察,他们将第一次带着餐车和厨师,其中中山站和冰穹的考察队员,头一个月可以吃到随车携带的新鲜蔬菜,往后就要把猪、牛、羊肉作为“主食”了,厨师将为他们炒一些干菜、洋葱和土豆等,虽然比在家里艰苦了很多,但和以往以航空食品为主,条件还是改善了许多。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冰穹上建立科考站的国家
据吴学峰介绍,越古老的冰芯科研价值越高。为此,他们要寻找到最古老的冰芯作为站址。目前,南极“四极”中的“三极”——寒极、磁极、极点已分别被俄罗斯、法国和美国建立了科考站,只有4093米的最高点冰盖还没有建立科考站,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冰穹上建立科考站的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告诉记者,南极的夏季为11月至3月,其他时间都为冬季。以往科考返回的时间为3月份,这次由于工作量十分巨大,在冰穹的工作将延续到4月中旬,这次将创造我国在南极考察的最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