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4日电 哈尔滨市教育局的这条家访新规定在老师和家长中引起一定反响,有叫苦的,也有叫好的。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重提家访有必要吗?近日记者采访中听到不同的声音。
反对方:只要有沟通,形式不重要,“登门”没必要
老师:道太远跑不起
南岗区一所重点学校的刘老师说,通过网络和电话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举一动老师们都了如指掌,到家里去家访实在是没有必要,费时费力。一些老师抱怨说:“班额太大,学生住得太分散。对于工作压力本就很大的老师来说,很难抽出大块时间进行家访。班主任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得从家走,晚上七八点放学后还要备课、批作业,家访只能放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学生家遍布城市各个区,许多街道都没听说过,一个周末也访不了两三家。一个班六七十学生,如果每周末都进行家访,全访下来也得个一年半载。”
家长:怕家访暴露隐私
“家访不就是老师和家长见见面吗?在哪儿见不行,非得到家见!”一个人带孩子的肖女士对老师家访非常为难。她与丈夫离异多年,但学校和老师并不知道。在填写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时,她没写父母离异,怕孩子在学校抬不起头。平时开家长会,老师问孩子的父亲,她都说工作忙。如果老师到家来家访,就会知道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还有一些反对家访的家长认为家访不过是个形式,认为老师的精力应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家不家访并不重要,有时间,还不如给学生补几堂课来得实惠。
学生:老师家访就是告状
王猛坚决反对家访,当老师向同学征求家访意见时,他没有举手。王猛认为,家访就是老师找上门向家长告状,大家都认为只有差生老师才会去家访,所以老师到哪位同学家去家访就代表着他是坏学生。王猛说,平时在学校有点小差错,老师就打电话告诉妈妈,晚上回家,妈妈一定狠狠地训他。每次开家长会,王猛都心惊胆战的,当着很多家长的面,老师毫不留情地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出来,听得妈妈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回家准是一顿骂。如果老师到家里来,当他的面向家长告状,那岂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等老师走了,他就惨了。
支持方:“电访”和“家访”有本质的差别,家访在教育中不可或缺
家长:高科技不能代替“面对面”
有家长向记者反映,从来没接受过家访,老师有事都从“家校通”或是电话通知。还有的老师有事就上网,在班级论坛上发布或是在QQ里聊几句就完事了。这让一些家长很反感。毕竟现在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电脑都安宽带,所以网上只能与有限的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家长向记者反映,本为加强学校和家长联系而开设的“家校通”,却没有发挥真正的意义,反而成为老师留作业的留言本,作业就应学生自己来记,没有必要发给家长。虽然我们和老师也经常在电话里交流,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过去,我们家长每天忙着挣钱,基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也不愿意和我们说,久而久之,我们和孩子越来越生疏。”像秦丽荣这样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工,在红阳小学学生家长中很普遍。该校学生80%来自农民工家庭。由于生存的压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原因,这些家庭的家长在过去都不太重视孩子教育,而现在,这样的状况因为老师的家访而发生了变化。现在秦丽荣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她说:“老师都能付出那么多,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孩子学习。”
学生:我想被老师重视
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刘立滔希望老师家访。刘立滔说,开学时,老师曾向同学们征求家访的意见,希望老师家访的同学举手表示欢迎。班级里60多名同学,举手的有30多名,其中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下等的刘立滔毫不犹豫地举了手。刘立滔的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监督他的学习,更没有时间到学校找老师询问他的学习情况。每次看到其他同学家长到学校与老师探讨学生的学习成绩,他总是投去嫉妒的目光。他认为,只有家长经常找老师沟通,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次家访是一个机会,如果老师能到家里来家访,主动与父母认真地研究他的学习成绩,老师就会知道父母也关心他的学习,老师一定会更关注自己。10月份,老师说准备家访,刘立滔让父母在家等,一家人都在盼望着。
校方:
家访是最具“质感”的家校联系方式
哈尔滨师范附小石瑾娜校长在谈到家访的重要性时认为,尽管现在电子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家校沟通的全新方式,但是,登门家访仍是不可替代的家校联系方式,因为这个方式最传统又富于感情色彩,最具有“质感”,直接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家长到学校来,面对老师感觉的是严肃。但老师走进学生家,会让学生和家长感到亲切。身份转换了,老师成为客人,学生和家长成为主人。而且老师会直观地感觉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条件,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石校长介绍,该校老师坚持家访已经多年,三个校区横穿江南江北,共有5000多名学生,老师家住在全市各个区,有的甚至住在外县,所以要完成家访工作的确很艰辛,但是老师们都在认真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因此放弃家访。过去的家访对象着重“问题学生”,现在的家访注重的是如何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家访,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情,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也让老师更直观地认识了学生,理解了家长。
教育主管部门:
家访是教师工作的“本分”
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于重提家访怨声载道,认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老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时,哈尔滨市教育局纪检监察处副处长刘剑指出:家访本身就是教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同老师每天的上课、备课一样。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家访被淡化了。现在重提,说白了不过是要求老师们做好本职工作,而决不是给老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
一直以来,家访都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这与医生在有急患之时不论何时都要赶到医院救治,与公安民警为了侦破某个案件几天几夜不能回家是一个道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不能因为占用了一些业余时间,就认为是负担。当然由于现在城市在变大,学生的家庭住址分散,老师们逐一走访客观上的确存在着路途远的困难,但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交通很便利,通讯也发达,老师在家访前可以先沟通、联系,做好准备,便可以不跑冤枉路,而过去老师们家访那就是误打误撞,成功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现在,过去都毫无怨言地做了,现在怎么就不行了?
他认为老师们通过家访可以体验一下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每天早出晚归的来回路途,对于学生求学的艰辛多一份理解。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时常能得到一些反馈意见,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每天早七点必须到校,迟到者不论原因一律扣分,或是采取迟到几分钟罚站几分钟的简单粗暴处理方式,如果老师们能够体谅孩子高峰时间通勤的艰难,估计处理方法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