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老哈尔滨粮食交易所”见证过的历史
2007-11-04 08:59:42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赵文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4日电 题:“老哈尔滨粮食交易所”见证过的历史

  东北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盛产大豆、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中俄密约”签订后,沙俄攫取了在吉、黑两省修造铁路的权力。随着铁路、航运的开通,昔日人烟稀少的小渔村顿时热闹起来。便利的交通,也为列强掠夺东北经济资源提供了条件。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从哈埠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哈尔滨由此成为遐迩闻名的商品粮集散地。随着这些代表性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面粉、豆油、豆饼等作为商品进入国际流通领域,哈尔滨的粮食交易机构也随之发展起来。

  1896年,俄商开始在松花江沿岸农村低价收购粮食,然后将粮食集中到哈尔滨码头以便销售或运出。1905年,日本开始向哈尔滨进行经济渗透,掠夺我国的农产品资源。1907年,哈尔滨被辟为商埠后,西欧粮商纷纷来哈埠开办洋行,并大量收买粮食运回本国。洋商雇佣中国人到农村为其收购粮食,然后集中到哈尔滨,再转运出口。

  早期哈尔滨的粮食买卖机构,是一些由外埠农民开设的小本经营的粮栈组成,大多集中在傅家店(今道外)地区。它们当时并没有多大规模,只不过是一些供农民食宿的货栈而已。哈尔滨最早的粮栈,当属刁忠堂在1902年创办的元吉米谷杂粮行和于佐周创办的同合洪粮栈。1903年,同合洪粮业成立。由于它资本雄厚,机构完备,而且专门在外地采购粮食,卖给洋人,所以发展很快,成为当时哈尔滨最大的一家粮店。此外,比较有名的粮业还有永和源等。

  东北的农产品产量非常大,民国初年,光是北满每年就出产大豆几千亿吨,几乎有三分之二运往欧美南洋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东北粮食和大豆出口生意受挫,中国粮商被迫另谋销售渠道。1916年,由海关监督侯延爽和清朝议员孟荣升等人发起成立了滨江农产交易信托公司,地点在傅家甸,最大股东是成泰益、复兴公。信托公司主要承办大豆、小麦、油饼、布匹、面粉等的买卖事宜。买卖粮食的双方需向信托公司交纳2%的佣金,双方各出一半。1922年4月1日,滨江农产交易信托公司改名为哈尔滨证券粮食交易所,资金100万元,一直经营了十余年。

  粮食交易所的经营模式以期货交易为主,现货交易较少。进行交易的粮商,均要取得经纪人资格并缴纳保证金后方能上市进行交易。农民春耕时,常借此机会筹措资金。有钱的商人则要趁机买下粮食期票,到了秋季收回期票换成粮食,很像现在的期货。有的根本不需要真的收回粮食,只需把期票买入卖出,即可实现赢利。因此,一些有钱人都把闲钱买了粮食期票,干起利用粮食交易所大肆进行买空卖空的行当。这种行为俗称“投机倒把”。它是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把握好机会能赚个钵满盆满。错失商机,转瞬间可能两手空空。

  日本入侵东北以后,将哈尔滨证券粮食交易所更名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交易所,资本金为200万元,其中中日双方商人各出资100万元,股东共计700人。此外,除原有交易特种产品外,又加上了货币。后来,统一币制后,就将货币交易取消了。那时的交易方法为相对买卖,交货期定为不得超过一星期。经济人称为交易人,需事先进行登记,无登记证者,一律禁止入场。叫行时要大声喊叫,若是买卖双方互相认可,便自拍肩膀为号,上面交易所人员则拍板决定,将价格书写到牌子上。或用手势表示,买方以手心向里,卖方以手心向外,用手指表示数目,双方认可后,也是拍肩膀,由交易所的人拍板决定。日本投降以后,哈尔滨粮食交易所便自动关闭了。

  (作者为南岗区七政街道办事处干部)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