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电 今天出版的科技日报刊发了该报记者李丽云题为《身边常见的产品最需要科技创新——黑龙江省副省长刘学良再为科技工作点题》的报道。黑龙江省副省长刘学良此次科技点题点中了很多科技人员的“死穴”,也点出了传统科技选题误区。全文转发如下:
“对于身边最常见的东西,比如黑龙江遍地可见的黑木耳,科研人员往往不太关注,但最常见的恰恰最有市场,也最具研究价值,最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附加值。”10月29日,黑龙江省主管科技的副省长刘学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为黑龙江科技点题。这同时还是刘学良关于科技如何支撑黑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考。
“黑龙江科技资源优越,但对本省经济拉动并不明显。我希望黑龙江科技人员眼光不要只盯向远处,可否将眼光拉回关注身边事物、关注本省市场需求。比如黑龙江的特产黑木耳,全省各地都在种植,产量非常大,但最后都被外地客商收走。黑龙江实际上只是一个种植基地,依旧走着‘原字号’的老路!对此,很多种植户很满意,不用找市场在家坐等就有人收。但我看着很着急,如果能把黑木耳加工成像方便面一样的方便食品,或者其他类型的、百姓能接受、市场也能接受的高附加值产品,那么我们的黑木耳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将占领更大市场。这应该是黑龙江科技人员在进行科技选题时的着眼点。”
刘学良接着说:“再比如,黑龙江人都熟悉的双黄连,我们省的科研人员曾经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双黄连粉针剂型,攻克了中药现代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难题。那么,这还不够,关于双黄连科技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比如能否研制出双黄连片剂或者其他更多的剂型,可否解决双黄连原料人工大规模种植问题等等。科技如能围绕双黄连各个生产环节加以创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那将形成另一个大市场,对黑龙江医药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最普通的东西是百姓最需要的,科技人员的目光如能更多关注类似百姓常吃的食品、常用普通药等方面,就能真正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福祉。如果有更多这样的科技选题被攻克,黑龙江就真正能够实现从资源换市场向技术换市场的转变。”
刘学良此次科技点题点中了很多科技人员的“死穴”,也点出了传统科技选题误区:选题好高骛远、复杂晦涩,成果出来后常常发表论文后束之高阁,一辈子难见天日。从这里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技与经济两层皮成为众矢之的。
刘学良在去年初听取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专题汇报时,曾当场点出“四个一”的选题,即“一棵树、一条鱼、一个池、一个豆”。他希望黑龙江科技人员在科研创新中抓住黑龙江的优势和特色,着重培育出一种速生的树种、研究出“冷水鱼”的人工繁育技术、解决寒地沼气池的越冬技术瓶颈、攻克大豆重迎茬难题保持大豆高产稳产。科技日报曾对此在一版重要位置给予报道并引起巨大反响,国内外几百家网站给予转载。如今,这四个科技选题都已立项并正在攻关中。
“不论哪个题目攻关成功都将对黑龙江经济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不是暂时的有可能将影响几十年。”此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重提“四个一”,刘学良加重了语气并给予了新的补充。
曾经在主战场主抓经济工作并擅长思考的刘学良,自2005年初开始主抓黑龙江科技工作起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科技和经济结合得更紧密。他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用抓经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抓科技工作”的新理念,此后成为黑龙江开展科技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随后,黑龙江的科技与经济开始紧密结合,不仅省科技厅人员主动下到各地市围绕经济工作解决重大难题,各地市领导到省里来也主动找科研人员来对接;从前科技在地市中边缘化的倾向也在改变,新换的几位科技局长都来源于经济主干线且年富力强,地市科技工作也都开始由主管经济的副市长分管。最可喜的是在2006年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黑龙江省科技厅名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这个“冠军”的奖牌可是通过各地市打分评选出来的。
日前,黑龙江省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决策,省科技厅为此专门按不同的区域分片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科技要为黑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撑。那么,到底怎样支撑呢?刘学良再次陷入了思考。在10月9日哈大齐绥区域科技工作片会召开前夜,刘学良不顾从大兴安岭指挥灭火归来的疲劳,熬夜至凌晨三点,写出了将近5000字的讲稿,在第二天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刘学良深夜写就的讲稿和新的科技点题无疑将为黑龙江科技工作再次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