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2日电 随着城市人口的骤增,特别是化工、石化、农药等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量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威胁,当环境治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环境监测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环境监测,被称作是环境保护的耳目和侦察兵。耳聪、目明,方能做到先知先觉,也方能做到即时应对。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也必然提高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水平,进而保证人们的环境安全。
据了解,到目前,我省区域内的环境监测网络已初步形成,共有环境监测站102个;对于环境已具备了常规的监测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能力。
然而,无论是监测范围、监测项目,还是监测手段,我省的这个网络都与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近期,国家投资实施的“松花江流域重点城市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和“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等项目即将在我省启动。这将大大提升我省的环境监测能力。
环境哨兵默默无闻站岗放哨
进入11月份,肇源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虽然没有监测任务了,但是他们一点儿也不轻松。他们要把前一段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后上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还要对站里的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并时刻保持着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的警惕性。
肇源站位于肇源县肇源镇境内,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在汇合后形成松花江,自西向东流经我省。因其特殊的位置,它被称作我省松花江水质监测第一站。
在两年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中,这个站与松花江及黑龙江沿岸其它的监测站一起,曾为战胜污染创下了佳绩。当时,环保监测人员在1000多公里的江面上,共开辟了23个监控断面,出动水质监测采样车7000多台次,行程十几万公里,发布监测数据3600余个,及时准确地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社会稳定和群众饮用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为抗击松花江水污染赢来了主动。
就是从那时起,环境监测才为更多人所知。也是从那时起,一直默默无闻的环境监测战线上的“侦察兵”们才走入人们的视线。
“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做出预警,只是环境监测所起到诸多作用中的一项。”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他讲,环境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性监测及其它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的活动,以及利用监测数据开展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状况评价和污染源综合分析的活动。
具体来讲,它担负着如下几项重要任务:对环境中的各项要素及生态指标进行定期监测,掌握、评价环境质量状况、生态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发展趋势;收集、汇总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定期为政府部门编制本辖区的环境质量报告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对本辖区环境监测网络站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对环境监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空气、水质、土壤及污染源的监测,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定期对本辖区内污染源实施监督性监测,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果,为政府部门执法提供依据;开展应急监测,从事重大污染事故调查,对污染纠纷进行技术仲裁;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和全面开展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我省环境监测网络初长成
由于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监测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各级政府的重视。据了解,2001年以来,国家、我省和各市(地)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一个一级站(省环境监测总站)为中心、以14个二级站(13个市地加农垦总局监测站)为骨干、以众多县级站为触角的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我省环境保护系统的监测站数共计102个,监测人员1311人。对水、空气和噪声等环境要素为主的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已基本到位。
现在,省级水质监测网由22个监测站组成,分别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及主要支流上布设了72个监测断面,监控了17条河流及3条闭流区河流;还在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和大庆闭流区泡沼中布设了33条垂线,监控了6个湖泊和19个水库;另在省辖城市及旅游地布设了15个地下水测点,控制了4个城市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及五大连池矿泉水质量。
这个网络提供的监测信息可以满足监测全省主要地面水域的环境质量及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
除这个省级监测网络之外,相关县(市)在25条江湖(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支流及安达闭流区)布设了100个断面,每年监测2-8次不等。
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省级的空气环境监测网由13个监测站组成,共在12个省辖城市和1个地区政府所在城市布设了66个监测点。已掌握了全省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除了省级监测网络外,有26个县开展了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共有82个测点,基本都是手工五日法(监测天数5-20日/年)。一般情况是3个测点,20日/年。
在噪声污染监测方面,省级的声学监测网由13个监测站组成,分别在12个省辖城市和1个地区政府所在城市开展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的监测,也基本满足了监测城市声学环境质量的要求。
除了上述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外,我省还开展了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全省每年进行调查的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为500家左右,分属13个市(地),32个工业行业。目前开展的监督性监测主要是对重点源企业的废水,自1991年以来,全省共获得监督性监测数据近25万个。
环境监测能力还有待提高
据了解,表明环境监测能力高与低的指标,除了监测范围外,还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与手段、数据质量等。
而目前我省环境监测的监测项目还不能完全达到标准,监测方法和手段也不够先进。
例如,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的监测项目有80多项,而我省的大多数监测站不能对所有这些项目均能监测到位。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监测技术还不够先进、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测经费需进一步得到保证。这也是造成监测站监测的数据失真、误差较大的部分原因。
一位基层监测站站长告诉记者,目前站里的硬件设施已很到位,但是人员素质、经费等软件则显得非常不足。
省监测中心站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差距的存在。据他讲,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有待进一步开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无系统监测资料,不能满足生态省建设的需要;应急监测能力亟待提高,目前,除了省站、大庆站、哈尔滨站、佳木斯站分别有一台应急监测车之外,其他站的应急监测能力较薄弱;城市空气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比较突出的是,有机污染物监测项目数与环境管理需要差距显著。我省江河主要污染因子是有机污染,目前仅以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作为有机污染程度分析的指标,难以正确区分受工农业生产或大自然水土流失有机污染影响,以致影响了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很有必要增加有机污染物的必测项目,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国家颁发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本,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增加到80项,其中有机污染物近70项,尽早实现这些项目的例行监测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而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测经费的不足。据了解,我省各级监测站人均投入费用远远低于《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中的规定。由于监测站经费紧张,许多应更新的仪器设备得不到更新,应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应培训的人员无力培训,使监测站的整体素质下降。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9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由国家投资的“松花江流域重点城市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和“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能力建设”两个项目即将在我省启动实施。他非常乐观地表示,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省环境监测的能力。
据了解,对于水质监测方面,上面只是好消息中的一个。
在此前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亦对加强我省环境监测能力着墨颇多。如它里面提到,要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对流域内省市骨干监测站重点配置一些分析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仪器设备,县级站重点补充必要的仪器设备,使80%的县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优化流域水环境监测布点,形成国控、省控、市控断面(点位)完整的流域监测网络,实现流域饮用水源地和跨省界、市界水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同步监测。在这些要求之外,还对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实施有具体的规划。
我省对于提高环境监测能力也非常重视。在《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我省的环境监测网络。在近几年里,它也是中心工作之一。
今年以来,省环保部门完成国家实施污染物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的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项目、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环境信息和统计等四大类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省环保部门还配合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松花江流域重点城市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列入该项目中。同时,三江环境监测站和兴凯湖、呼玛、嘉荫3个水质自动站等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完成了1480万元48个县的监测设备招标采购工作。
此外,省环保局还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年底之前,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发电厂都要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的监测网络并网,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监测面广、监测项目全、监测技术手段先进、监测质量高的环境监测网络会在我省形成。”最后,环境监测中心站一名工作人员满怀希望地说。
名词解释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各要素(如水、空气和噪声等)的质量,以及污染源、自然灾害、污染事故等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而获取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它对于保障大众的环境安全,对于环保部门的行政管理、决策和执法监督,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防治等均有特殊的意义。它被称作是环境保护的耳目和侦察兵。
环境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是评价环境状况和预测环境影响的前提;是制定、实施环境法规、标准和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决策的依据;是监视污染源排污和评价治理措施效果的手段;是进行环境科研、制定环境规划的基础。由此可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制度是环境监测的法律化,是围绕环境监测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它通常由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规范、环境监测方法规范、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环境监测报告规范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