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电 运用航天育种、科学诊断土壤按需供肥,生物遗传、现代耕作、保水控温等先进技术综合捆绑,垦区连续三年对主产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大麦、马铃薯6大作物开展高产攻关,创造农作物新的增产空间。
日前,记者在省农垦总局农业局了解到,经国家、省内专家组实地测产、种植农户实收确定,垦区六大作物高产攻关再创佳绩,水稻最高单产达到984.5公斤、玉米928.5公斤、大豆278.5公斤、小麦564.82公斤、大麦510.1公斤、马铃薯亩产3176.6公斤,普遍高出非攻关作物50~100公斤。其中水稻连续三年持续增产100公斤以上,玉米、大豆等另外5种作物,均达到或创下国内、省内领先水平,将寒温带六大作物栽培单产纪录连续三年刷新。
据了解,垦区为加速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核心展示区和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自2005年起,对现代农业科技前沿技术进行综合组装,推出了以“确定品种,更新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六大作物高产攻关活动。
他们创造了“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农艺捆绑制,项目选择招标制”等一系列技术推广新模式。由总局确定攻关作物种类,并聘请首席专家与项目单位签合同,由首席专家牵头建立六大作物高产攻关技术小组。采取市场化模式运作,通过招标,先后有9个分局59个农场120余科技示范户入围。我国和省内著名农业专家凌启鸿、程序、廖西元、徐一戎、魏湜、李佐夫、胡国华、李作安、于立河等20多位专家分别被聘为六大作物攻关首席专家和科技攻关责任人。
在攻关中,技术人员采用目前农作物栽培领域中表现最好的优良品种,最先进的保水保肥增温、生物抗病害等前沿技术措施,对传统技术极限进行挑战。
水稻采取了空育粳稻优良品种,配套推广徐一戎老专家多年来研究的寒地水稻叶龄诊断、“三化一管”栽培最新成果,使水稻亩产每年以100公斤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麦类、玉米等作物突破了传统的密度极限;大豆在坚持“两密一膜”栽培模式基础上,在合理密植提高匀度创造高产群体对传统的种植偏密习惯极限突破;玉米创造了“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科学增密增匀,在高产群体上实现突破。小麦、大麦重点创造了“早、高、密”栽培技术模式,实施了减密、增施磷钾肥、防病、防旱、防倒伏和保证整地质量,保证播种质量,保证适时收获的“一减,一增,三防,三保”栽培技术模式;马铃薯则大胆创造了大机械、大垄种、大管理的“三大”栽培新技术。
他们还针对近年来气象条件总体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客观因素,健全完善了植保、防灾气象、扩大航化作业等高科技措施,大面积推广了微喷、地膜、土壤诊断等高科技措施,增大了高产攻关的科技含量。各分局、农场普遍建立了信息化资料档案库,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六大作物的高产攻关,有力带动了垦区科技推广市场化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加强完善。目前,垦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3%,职均生产粮食35.4吨,高于15个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