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电 如何监管“黑食品”小作坊?如何让百姓吃上放心农产品?如何保证肉食品的安全?如何治理不合格药品问题……13日,在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农委、工商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商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对百姓生活中遭遇的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黑食品”作坊予以取缔
近期《生活报》刊发了有关“黑食品”的系列报道,哈尔滨目前存在大量黑豆腐坊、黑磨米坊、黑油坊和黑酒坊等小作坊,其生产条件不达标,食品质量难保证,哈市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监管?
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处处长岳忠泽:据我们调查摸底,这类小作坊目前在哈市确实大量存在。对证照不全但有意愿改造的,我们将积极督促帮助其尽快申领相关证照;对拒不申领或申领不到相关证照的,由相关部门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予以取缔。
农产品无合格证不得上市
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是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哈市如何保证居民吃上放心农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
哈市农业委员会市场信息处处长刘国洲:哈市目前正在筹建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此外,哈市开始启动实施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首批实行准入制度的农产品为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对此,我们做了相应部署和安排,也向各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发出了通知、通告,要求达标食品才可进入市场销售。
哈市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凡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具的产地证明和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合格证。目前市场已建立了检测机构,索证工作也在完善中。
分类管理街边小饭店
街边的小型餐饮店因经营规模小,卫生几乎都不达标,对此,哈市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对其进行监管?
哈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处处长夏中和:目前经过调查,哈市八区十县(市)共有小型餐饮业8179家,持有卫生许可证3287家,无卫生许可证4892家。无许可证的餐饮单位大多是下岗人员、社会无业人员开办的,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投入和资金的支持,经营场所和卫生基础设施达不到国家卫生许可标准,致使出现了部分小餐饮单位无卫生许可证经营的现象。
哈市启动对小型餐饮单位实行分类发证管理,通过限制经营项目,降低许可硬件条件,制定了小吃部和小餐饮卫生许可发放试行标准。目前,哈市25个重点区域内868家小型餐饮单位经过改造达到食品量化分级管理C级标准。
网络监管药品安全
药品安全是事关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大事,在药品生产环节,如何加强监督工作?
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守增:目前哈市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哈市特药监管电子网络,及时掌控特殊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动态情况。目前,哈尔滨辖区内现有医疗机构制剂室24家,11月1日起哈市各医疗机构全面通过网络系统实行在线监管。
执法人员跟踪屠宰全过程
百姓十分关注肉食品安全问题,请问哈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证市场上的肉食品安全卫生?
哈市商务局畜禽屠宰管理处处长王吉群:一是哈市与定点屠宰厂签订责任状,要求定点厂要做到保证不对畜禽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保证不屠宰注水、病死、死因不明的畜禽;二是联合区屠宰管理部门实施执法人员进驻屠宰厂监督制度。驻厂执法人员每天跟踪定点屠宰厂屠宰工作的全过程,严格审查活猪进厂门卫登记制,严格执行12小时后屠宰的规定,发现注水猪、病死猪立即封圈,停止屠宰活动,听候处理;三是严格实行生猪肉销售溯源管理。哈市要求各生猪肉销售企业,要建立购销台账,详细记录进货渠道、时间,销售的生猪肉必须具有两章两证。对证章不全的生猪肉,坚决予以没收,同时要追究供货企业的责任,有效杜绝注水肉上市销售。
食品经营者购货要索证
市民经常在大型超市也能购买到三无产品,对此,哈市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出售的食品如何监管?
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巡视员姜一鸣:哈市要求食品超市、食品市场销售者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要求县级及其以上政府所在地城市的食品超市、经营食品的商场和食品批发市场、食品集贸市场内的入场销售者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