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5岁高龄的沈昌蒲教授的足迹遍及广袤的黑土地。董农摄
东北网11月14日电 曾几何时,人们对东北黑土地充满了羡慕——那是一片肥力十足的土地,而且常用“沃野千里”来形容,而如今东北黑土地退化、肥力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黑土地怎么了?日前,一直致力于保护黑土地的东北农业大学85岁高龄老教授沈昌蒲疾呼:坡耕地治理刻不容缓!
沈昌蒲教授长期从事机械化土壤耕作研究,每年都要深入村屯,在一次次研究调查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黑土地流失情况的日益加重,这使她毅然加入到保护黑土地的行列之中,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沈昌蒲看来,我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大、速度快,成为我国黑土层濒临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她和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出了黑土地水土保持、治理坡耕地的办法——垄向区田法,这种方法打破以往治理只会“挡水”不会“存水“的弊端,填补世界空白。
“垄向区田”即是在小于6度坡耕地的垄沟中修筑小土档,把垄沟分成一节节的小浅穴,以其就地拦蓄降下的雨水。她与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合作找出了不同坡度的最佳档距,使这些小浅穴至少能拦蓄29毫米的大暴雨。这一措施更接近水土保持的原则——使每个雨滴都保留在它降落的地方。垄沟中的一个个浅穴,成为一座座小水库,解决了强降雨和弱入渗的矛盾,把珍贵的雨水留在了田里,也使岗上不旱,岗下不涝。顺坡垄或横坡垄均可运用垄向区田,既可防止顺坡垄沟蚀,又可防止横坡垄断垄,动土量小,且不另占耕地,还可拦蓄瞬时暴雨,与修筑梯田等水保措施相比,除机械投入外,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更加节省投资。
沈教授说,在坡耕地上防止水土流失要比治理荒山、荒坡、荒沟困难得多。松嫩平原的地形多为大地形平坦、开阔,微地形复杂,即使是在一块耕地中还有多种坡向和坡度。这种坡耕地占我省总耕地的60%,是农田的大头。“目前,垄向区田法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比较好的技术,并且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部的成果转化课题,课题组开始在国营农场运用该项技术,而且作物亩增产14%以上。希望该技术大面积实施,在我省遍地开花,为拯救‘变薄’的黑土地出力。”沈昌蒲教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