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鸡西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11-15 10:33: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飞 李民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鸡西矿业集团滴道矸石热电厂投建的砖厂,每年可吃掉煤矸石10万吨。

  东北网11月15日电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直到“吃干榨净”,经济发展才能又好又快。记者日前在鸡西的所见所闻,明证了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

  在滴道矸石热电厂生产车间,经过加工处理的矸石粉正源源不断地流进炉膛。电厂总工程师王斌指着炉膛说,每年在这里变废为宝的煤矸石有100万吨。100万吨,相当于鸡西煤矸石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作为亚洲第一座煤矸石发电厂,近30年来累计“吃”掉煤矸石1700多万吨,“解放”土地数百亩,节约标煤700多万吨,发电65亿千瓦时,为此先后荣获国家科技攻关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35兆瓦电厂改扩建项目列入今年国家开工项目,这让热电厂上下欢欣鼓舞。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3亿元,由于采用了高新技术,年可发电14.8亿千瓦时,产值4亿多元,是现在的5倍。

  应用炉内脱硫、除尘等最新技术和工艺,环保指标高于国家标准,每年可比现在减排二氧化硫100吨、烟尘130吨。项目投产后,现有3台锅炉、2个发电机组、上千个仪表设备将“下岗”。

  电厂年排出废渣70万吨,这些工业垃圾近年成为4家水泥厂争吃的“口粮”。毗邻热电厂的是该厂牵头投建、年产6000万标块煤矸石烧结砖的股份制砖厂。在这里,“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成为现实。围着现代化的生产线转了一圈,记者记住了几组数字:砖厂每年“吃”掉煤矸石10万吨、灰渣2.4万吨,节约标煤4500吨;“解放”土地10亩,节省排渣费、矸石堆放征地费125万元;年利润567万元。尝到了甜头,同等规模的二期制砖项目正在选址,明年春动工建设。

  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说矸石发电是煤炭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矸石制砖处于更下游的位置,那么煤炭资源“终极消费”之路还有很远,还有很多事可做,“例如灰渣水泥,我们正在搞”。

  “目前,鸡西矿业集团年产值20亿元左右。随着循环经济项目的升级换代,煤炭下游附属产业效率更高、污染更低、产值更大,经济、环境等多种效益完全可以接近或超过采煤这个主业。”王斌对此很有信心。

  据估测,目前鸡西矿区地面煤矸石堆积量达亿吨,每年新增约400万吨,年利用还不到200万吨。矿井瓦斯涌出量,每年仅鸡西矿业集团就有22.6亿立方米。守着这些“家底”,鸡西矿业集团提出远景目标: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瓦斯气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

  走进虎林郊区,由十几个大粮仓和造型奇特的车间组成的工厂十分扎眼。这就是日前投产的清河泉米业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投资1.35亿元,年加工水稻20万吨,燃烧8万吨废弃稻壳发电,余热供暖。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年可发电8000万千瓦时,余热可供暖130万平方米,发电成本不超过一角钱。企业负责人说,在这座工厂,稻米生产是副业,稻壳发电、余热供暖才是主业。

  目前,鸡西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企业发展到66家,利废范围已经从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等煤炭产业伴生物,延伸到石墨尾矿渣、稻壳、稻草、秸秆、米糠等“尾生”资源,年利用固体废弃物250多万吨,年生产新型建材近2.8亿块,年发电5亿多千瓦时。在资源“终极消费”环节,年产值7亿多元,税金8600多万元。

  接受记者采访时,鸡西市委书记邱玉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十七大提出的要求也是鸡西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方向。鸡西作为资源型城市,过去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短浅,近年立足主导工业的煤炭产业和主导粮食生产的稻米产业,利废产业蓬勃发展,效益喜人。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坚定不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谐发展的重头戏。

  记者手记

  

  王忠宝

  一边是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一边是可利用几十年、上百年的现有伴生物、废弃物。鸡西市资源型产业主副比肩,下游企业追赶上游企业,正走出以往“向前走、不回头”的固有模式。

  “回头看看,到处是宝”。从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等煤炭产业伴生物,到稻壳、稻草、米糠等“尾生”资源,用好了,个个都能“出菜”,关键看如何利用。8600多万元的税金,对鸡西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大数,但,利废产业在鸡西甚至全国还是“婴儿”,未来也许就是8个亿、80亿。鸡西深谙此理,这才有了“坚定不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谐发展的重头戏”的方向和目标。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鸡西市正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立足实际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大循环圈的形成,标志着鸡西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框架初步建立。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