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毕业生招聘会“双选”变“三选” 父母陪同递简历
2007-11-18 07:31:3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赵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8日电 据省教育厅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明年黑龙江省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20万,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每一次招聘会上求职大学生的父母都乐此不疲地与儿女共同参加。近几个月来,记者在哈市不同场次的招聘会上看到不少家长陪同儿女们求职的身影,据记者了解,除了来自哈市或周边地区的家长之外,有一些家长是穿州越省与子女共赴求职路,在招聘会上扮演“父母兵”角色的家长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做“军师”、做“保姆”。针对如此怪现象,用人单位坦言,如今的“双选会”变成了“三选会”,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招,招了也不好用;而面对父母如此的“紧逼防守”,大多数求职大学生也无可奈何地说,“希望父母们能够放手,让我们自己去闯闯吧。”

  递简历队伍里出现中年父母

  近年来在哈市举行的各类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大学生求职者身边多了许多“陪护”,他们就是求职者的家长。有的家长甚至在哈市租赁房屋,长期驻扎本市,帮儿女择业就业。业内人士戏言:如今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会”成了“三向选择会”: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三方洽谈会。

  11月14日,一个年迈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市人才市场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举行的专项招聘会上。“这个母亲来过不下三次了,每次都来咨询有什么岗位适合她儿子做。”市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林先生告诉记者,这位母亲每次来都会详细记录人才市场收集的许多职位。“她说,是拿回去给儿子参考。这位母亲前前后后来了好几次,但是我们始终都没有见到她儿子。”林先生感到十分奇怪,儿子找工作,儿子不急母亲急。“我后来问过这位母亲,她说,儿子不愿意出来找工作,总是让她把招聘信息抄回去给他挑。结果,至今一家都没有挑上。”林先生认为,像这样万事由父母代劳的求职者,将来肯定难以在职场中立足。

  记者又在同一招聘现场看到一家三口齐上阵的一幕:一名女生的父母分别在某知名金融机构前同时排队,而女儿却坐在后面一空凳子上,待快到递送简历时,女儿才将其父母替换下来。面对记者“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排队”的疑问,女孩的母亲不以为然:“女儿找工作辛苦,父母应该替她分担;再说招聘会上人多,不忍心让自己的骨肉饱受折磨之苦。”她还表示,她跟丈夫都是哈市本地的上班一族,若周末有招聘会,则两个人都陪女儿去招聘会,而上班期间,则商定轮流请假陪女儿找工作。“为了女儿,再累也值得。”记者在另外一些招聘会上也看到,个别大学毕业生身旁总跟着他们的父母,对于锁定场内哪一家单位去投简历,父母先评论一番。记者听到他们或讨论单位的工作地点,或讨论工作的稳定与否,或讨论工资待遇的多少……一家长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懵懵懂懂地向不好的单位投简历,自己跟着来心里踏实许多”。

  招人单位直言:印象大打折扣

  大学毕业生在父母的陪护下找工作的效果会是怎样呢?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招聘单位表示,一般见到有父母或长辈陪伴的大学毕业生来应聘,都会在第一印象上打折扣。“都快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人了,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心理断奶’,我们以后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他单独处理?”某星级宾馆人事主管如是说。“这些大学生,太娇生惯养,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哈市某银行人力资源部罗先生说,“今年春节后我代表银行招聘了一名大学毕业生,这个学生到我们银行来报到时,是父母开车送过来的。他的父母还“视察”了一遍单位工作环境,又向接收人员一再交代,要多照顾他们的孩子。”罗先生说,当时他心里就犯了嘀咕:“这样的员工可能不好用。”大半年相处下来,杨先生直后悔当初用了这个“小公主”,“工作了大半年,遇到事自己拿不了主意,事事都要让领导出面解决。工作上依赖性太强。”罗先生告诉记者,这名员工至今还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每天父母都开车接送她上下班。怎么看她,都还是个学生。”

  孩子实话实说:不喜欢父母参与

  毕业生又是怎么看待父母帮忙找工作的呢?据了解,大多数毕业生表示只会向父母征询意见,不会让父母直接参与自己的求职过程。也有毕业生郁闷地表示,其实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知道该怎么去做,但父母亲总是放心不下。哈市某大学大四学生林琳对记者说,每次她要去参加招聘会,父母总是问长问短的,甚至还要求一同前往,看着父母为自己担心的样子,实在是不忍心让父母失望,就带着父母一同参加了几次招聘会,自己选中的单位父母总能挑出毛病,什么离家远啦、名气不响啦。之后的几次,就算是父母怎么要求她也不肯带着父母一同前往了,甚至参加招聘会也不告诉父母。

  记者在省人才大市场举行的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专项招聘会上,看到了已经工作一年的赵英,她对记者说,去年她参加招聘会时父母陪同前往,她向很多企业投了许多的简历,最后只有一家企业给赵英打来了电话说,他们很欣赏赵英的各方面条件,但看她有父母陪同觉得赵英很不自立,问她是否能胜任独立性工作。之后,赵英参加招聘会就没有让父母陪同,最后被哈市一家私人企业录用。

  父母“帮陪”应有度

  就初出大学校园的80后毕业生而言,家庭将对毕业生的职业导向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家长不应该左右孩子的就业,更不能包办就业。家长太过于保护孩子,只能阻碍毕业生在职场中的成长。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职业规划,家长可给予一定意见,但是不可包办子女就业。省人才大市场经理鲍大文表示,出现这种“孩子没有信心,父母不放心”的现象,是由于部分孩子长期受到父母过分呵护,使得他们渐渐地离不开父母,变得没有主见,而父母也相应地产生对孩子不放心的心理惯势。他表示,这类学生会有“顺利时可爱,挫折时可悲”的特点。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于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模式也是造成父母过分呵护已成年子女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父母与毕业生共赴招聘会的现象,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心理专家张聪沛表示,这里面既有家长的责任,也有大学生自己的责任。他认为,有部分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陪做作业、陪学画画、陪练钢琴,到长大一点了就陪报志愿、陪找工作,使得孩子成了“帮陪”之下成长的一代,碰到一些小事情没办法自己做主,而在就业招聘会这种“人生大会考”中,就更需要父母帮助他们作决定了。从这样家庭环境中出来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心理远未成熟,也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张聪沛表示,依赖父母的毕业生应尽早改变这种坏习惯,在找工作时主动出击,不要过分依赖父母的帮助;面对工作的选择确实左右为难时,可以与父母进行适当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最终拿主意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考虑。而父母们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行事的能力,尽早“放飞”这些已长成的小鸟,让他们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