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省粮食产销合作之路如何走得更宽更广
2007-11-20 09:39: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付立中 刘宸 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今年哈尔滨市克服近50年罕见大旱等不利天气条件,再夺得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97.5亿公斤,略低于去年98.7亿公斤的产量,居历史第二位。图为哈市道里区榆树镇农民在收玉米。记者高明摄

  2007粮食交易会会场。记者苏强摄

  东北网11月20日电 全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350亿公斤以上, 70%的商品率,80%的商品量需销往省外;连续两个丰收年,今年水稻产量增加近25亿公斤。面对如此粮食生产销售形势——

  “2007·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日前在哈尔滨市圆满结束。作为粮食产销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从2004年开始,我省联合京、津、沪、江、浙、闽、滇等主销省区市,已经连续4年共同举办了这一大型洽谈会。30亿公斤、65亿公斤、78亿公斤、81亿公斤,4届粮交会的粮食交易总量一年比一年多;参会省市也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21个,再到28个,最后到今年覆盖全国所有的省和直辖市。

  这意味着粮食产销合作正一年上一个台阶。

  尽管如此,面对每年250亿公斤以上的商品量以及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的丰收年,今年水稻产量增加近25亿公斤的新情况,应该说,我省拓宽粮食外销渠道,拉动粮食市场价格,增加农民卖粮收入的任务仍然异常艰巨。粮食产销合作的脚步不仅不能懈怠,更要加速前行。

  下江南走西口逐鹿中原

  回顾我省推进粮食产销合作的历程,省粮食局副局长肖培尧将其形象的比喻为“下江南、走西口、逐鹿中原”。

  早在2000年8月,我省与浙江省的粮食产销合作就在全国开了先河。两省政府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促进两省粮食购销及经营合作的协议》,确定了“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互相保证,同等条件优先”的产销合作原则。当年12月,两省政府在杭州市成功举办了“黑龙江(杭州)粮油商品展销会”,来自北大荒的优质粮油在浙江省一炮打响。从此,我省粮食源源不断的销往浙江。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为浙江省提供粮食100多亿公斤,平均每年16亿公斤。

  经过4年的探索,到2004年,随着我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我省将粮食产销合作横向拓展到7个主销区,先后与浙江、上海、福建、北京、天津、江苏、云南等7个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也正是在这一年,“八兄弟”共同举办了第一届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为我省粮食销售搭建了粮食产销合作的平台。以后,每年粮交会期间,“八兄弟”都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合作,畅谈友谊,共谋发展。

  但我省粮食产销合作的脚步并未止于此。2006年,我省粮食产销合作的“开路先锋”省粮食局,又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西部。经过考察,他们惊喜的发现,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有1亿人口,其粮食总产量290多亿公斤,还有30亿公斤的粮食缺口,其中稻谷缺口25亿公斤。而我省的稻谷资源丰富,稻谷品质又深受上述三省消费者的青睐。这表明,我省稻谷在晋、陕、甘三省的市场很有潜力,我省与上述三省的粮食产销合作互补性很强。

  2006年5月,省粮食局与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签订了省际间的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初步拟定每年向三省销售粮食11亿公斤。这意味着我省在巩固、扩大与北京、天津、浙江等7个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合作成果的同时,开始向大西北“进军”。并准备以晋、陕、甘三省粮食市场为开拓点,进而辐射西北地区粮食市场。

  自此,我省与上述10个省市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每年协议购销粮食数量100多亿公斤。

  资源不只是粮食

  我省是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在全国排在第三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亿公斤以上,每年生产商品粮250亿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而且全省粮食商品量的80%以上要通过铁路销往省外。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前,1998—2003年的6年间,我省认真执行国家定购、保护价收购政策,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557亿公斤,满足了农民出售余粮的需要。但由于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全国粮食供大于求,粮食销售困难,使粮食企业库存大量积压,不仅加重了企业收储粮食的压力,也增加了我省的财政负担。

  解决我省粮食库存积压严重,保证农民余粮顺畅销售的问题成了一个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等粮食主销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销区的粮食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其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比如粮食主销区浙江省,每年粮食缺口达100亿公斤。目前,杭州市粮食自给率已下降到33%以下,杭州市民饭桌上的大米90%以上是靠省外调运进来;广州的粮食也大量依赖“外援”,2006年,广州市粮食自给率仅为7.9%。

  由此可见,销区粮食市场无疑是我省粮食销售的主战场。而我省的优势“兵力”还不只是丰富的粮食资源,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达644户,其中在铁路沿线的有288户。其最大储存能力达到500亿公斤,仓容能力和烘干能力都有150亿公斤,完全可以满足省外客户收购、储存、运输等需求。

  另外,我省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省地处寒带,气温较低且干燥,有利于粮食保质、保鲜。在今年的粮交会上,北京市粮食局副局长朱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5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将部分“粮仓”设在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储备了7万吨稻谷,今年还准备在这里储备玉米;他们看好的是黑龙江省独特的资源优势,这里低温干燥的气候,特别适合保管粮食,黑龙江省的粮食保鲜期比北京能多两年。

  比较起来,粮食主销区的优势不仅在于市场广阔,而且其发展资金比较雄厚,粮食加工和经营能力都很强。因此,产销双方是你有市场,我有资源,实施粮食产销合作正可谓互利互惠。

  “战场”不只在销区

  我省乌苏里江米业在浙江省温州市建厂落户,并已成功运作4年,可以算得上黑浙两省产销合作,实现“资源-市场”优势互补的示范典型。4年来,该公司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双向延伸产业链,初步实现了“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并累计为我省销售20多万吨优质大米,带动我省水稻订单基地55万亩。

  据肖培尧介绍,原来粮食产销区的合作主要是在主销区建厂建基地,现在合作的重心开始由主销区向主产区转移,在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基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不仅能使粮食升值,帮助农民多卖粮、多挣钱,稳定粮食销路,而且能使我省的企业有效益无风险,还可以缓解我省粮食运输的压力。

  目前,我省不仅已成为北京市的“委托代储基地”,还为浙江省提供粮源,参与浙江省储备粮的轮换。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和江苏省的苏州等市还将我省一些粮食企业作为其粮食收购基地,以保证其粮食市场供应和地方储备粮轮换。

  主销区在我省建立“收储加基地”,则使粮食产销合作由单纯的粮食一买一卖,发展到粮食产购加销一体化的经营层次。2005年4月,杭州市在密山市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日加工稻谷100吨,集收购、烘干、储存、加工和中转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收储加”基地。目前已收购当地优质新水稻16000吨,其中15000吨已全部烘干入库。目前粗略算来,销区省已在我省建立各类基地20多家。

  木兰县与上海奉贤区共同组建的跨省区的农业合作联社——“沪哈南北粮食合作联社”,堪称产销合作的新创举。上海市主要农产品供应地——奉贤区,由于自身粮食产量、品质的欠缺,一直渴望在黑龙江省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再返销上海市场。经过考察,奉贤区看中了木兰县。

  2005年6月,木兰县建立了“生产合作社+加工企业”的生产模式,组建了拥有601户农民、1万多亩水田的三胜水稻生产合作社,并建立了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大米加工厂。上海奉贤区则建立了销售合作社,形成“销售企业+超市”的销地营销模式。双方通过“共同组建合作社,共同培育市场主体,共同开发市场资源,共同打造优质品牌”,共同组成跨地区的产、购、加、销一体化的新型粮食合作社联合体,实现了优势互补,利益双赢。

  我省粮食外销的主要优势是粮食数量多、品质好,劣势则是远离销区,位于铁路线的末端,因此粮食外运距离长、流通成本高。如何扬长避短?今年春天,我省与北京市将产销合作推进到终端市场,两省市粮食行业协会通过共同举办黑龙江省“放心粮油”活动,使我省12个“放心粮油”品牌大米及生产企业走近了北京市民。这种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粮食销售的有益探索,使我省巩固、扩大了销区市场,粮食实现了优质优价,也抵消了运距远、成本高的劣势。据悉,我省优质、绿色、安全的大米受到北京市民的欢迎。近3个月,我省“放心粮油”在北京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3%。

  在粮食产销合作的推动下,我省粮食外销数量逐年增加。来自铁路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从2003到2006年,我省粮食外运量从158亿公斤增加到了213亿公斤。由于我省粮食销售顺畅,水稻购销两旺,国家制定的晚粳稻最低收购预案一直没有启动。商品粮库存由最高时的400多亿公斤下降到目前的58.7亿公斤,平均每年净减少48.5亿公斤。农民没有出现“卖粮难”,收入也有了实质性的增长。

  “系”牢利益纽带

  日前,在2007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上,继今年我省与北京、浙江两省市建立粮食产销协作利益机制之后,我省又与上海、江苏两省市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的框架协议。表明今后江苏省将重点组织和支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市与我省水稻主产市实现对口衔接,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储备、加工等类企业到我省建立生产、加工、储存基地;上海市准备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支出结构,将中央财政补贴的部分粮食风险基金专项用于与我省的产销合作。并配合我省组织“放心粮油”进入上海社区。

  省粮食局计划处处长连德义分析说,这意味着粮食产销合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产销双方开始向利益共同体发展。市场经济中,只有利益的合作才是最牢固、最长久的。以往的产销合作都是政府间的协议,内容也都是大的原则和方向性的,现在则更务实、更具体。比如我省“放心粮油”继进北京后,将深入上海社区,直接到市场终端。粮食产销合作的走势正从省际框架协议发展到地市点对点对接,再到企业间的实际合作。

  江苏省属于粮食产销过渡区,虽然它也是水稻生产大省,但精明的江苏人看好了我省优质的粮源,将在我省采购的60%的粮食都用在了加工和贸易上。今年的粮交会上,来自江苏省各级粮食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人有100多人,是阵容最为强大的一个省。

  江苏省粮食局副局长于国民信心十足的表示,江苏省既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加工和贸易大省。江苏省15%的大米来自黑龙江,而且江苏省的养殖业和油脂加工业发展很快,70%的玉米需要从外省采购。而水稻、玉米和大豆是黑龙江的三大主打粮食品种,所以两省粮食互补性很强。如果将江苏省的加工经营优势和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粮食的经济效益必然十分可观。

  日前,世界上著名的大型粮食企业新加坡丰益集团,继在佳木斯投资1.8亿元兴建大米加工和稻壳发电项目后,又在哈尔滨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水稻加工厂。下一步,该集团还将在鸡西市建设水稻加工厂。产销合作领域向招商引资拓展,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将我省的粮食就地加工、转化,不仅能帮助我省农民找到稳定的粮食销路,使农民多卖粮、多挣钱,而且能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最近,黑龙江泰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明珠特别高兴,因为在不久前召开的粮交会上,上海一家大型食品公司决定与其合作,在年底前将其生产的2万吨优质大米投放到上海市的500家超市。郑明珠说,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提档升级了,我们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只在批发市场与批发商争利益。将来我们会进行更为实质性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资源,共同打造优质品牌,具体到共同改换产品包装。

  记者手记

  随着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省的粮食产量和商品量将逐年增加。按照全国粮食生产规划,我省将实施三江平原优质水稻基地、松嫩平原专用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我省粮食产量将达到500亿公斤,而增加的产量均为商品量。因此,要保证我省粮食顺畅流通和农民增产增收,粮食产销合作就不能松劲。

  用利益将产销双方联接得更紧密。利用我省特有的优势,吸引主销区政府和企业来我省建设生产、储备、收购和加工四大粮食基地;并引导省内各粮食主产市选择1~2个主销区大中城市建立产销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建立区域性、企业间的产销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应是当务之急。

  铁路运输难,是多年困扰我省粮食外销的瓶颈问题,也是产销合作面临的首要难题。但这一瓶颈也不是不能突破。今年的粮交会上,我省专门邀请了一些港口和集装箱企业参加。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建设粮食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其建成后,将有效整合我省现有资源,提升粮食收购、销售、运输等环节的服务水平,使粮食流通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粮食流通过程中,作为粮食购销的主渠道,我省国有粮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但目前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因此,吸引省外投资者通过租赁、参股、整体或部分出售等方式,参与我省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应该是我省推动粮食产销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努力方向。这样我省粮食企业可以借助外力来推动企业改革,盘活资产存量,使企业有效益无风险。投资者则可做到低成本,少投入,实现互利双赢。

  我省粮食产销合作的方方面面均已破题,但发展需要这种合作走向更深、更远、更广。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