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2日电 春旱连伏旱,伏旱连秋旱,而小麦平均亩产335公斤,大豆平均亩产210公斤,白菜亩产3吨以上。这是来自黑龙江垦区红星农场的一条条喜人的消息。
地处半干旱地区的红星农场十年九旱,缺水成了农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他们针对丘陵漫岗地形中坡耕地较多,而水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在农业生产中以深松整地蓄水、秋天起垄节水、原垄卡播保水为主要内容,坚持土壤耕作制度的标准化作业,为农业建立了“土壤水库”,使33万亩耕地变成了“聚宝盆”。
“深松整地每增加一厘米耕深,每亩可增加20吨蓄水能力,贮存3毫米降水。”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近几年,农场用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购回了5台“迪尔9320”、“迪尔9520”大马力联合整地机。在联合深松整地中,保证深松深度达到35厘米,打破了犁底层,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张治国是第五管理区种植户,以前自己有一台“1002-东方红”拖拉机,每年整地时又翻又耙的需要进行四遍作业,压四遍地,不但没有打破犁底层,而且把地表面耙暄了,把地底耙实了,旱时不能吸收地下水,涝时降水不能及时渗透,粮食产量上不去。去年整地时,他宁可让自己的车“睡大觉”,也要用大车深松整地。结果,进行深松作业的六区4号地的45亩大豆亩产221公斤,为了对比,六区6号地的15亩大豆没有深松作业,9月底就因干旱提前黄叶了,产量只有176公斤。像张治国一样,该场很多种植户都认识到了深松蓄水防旱的好处,每年深松面积达到应整地面积的90%以上,职工每年从“土壤水库”里至少增收1000多万元。
为了使“土壤水库”成为种植户的“聚宝盆”,农场采取了原垄卡播的机械化防旱保水技术,不是用机械将原茬作物连根拔起,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而是留原茬越冬,增强根茬对土壤的保护能力,并在来年开春使用免耕播种机,将芸豆原垄卡播玉米,或者将玉米原垄卡播大豆,一次性完成苗带深松、侧深施肥、精量播种作业,使“土壤水库”能调节天然降水,减少雨水径流和水土流失,满足了作物连续吸水的需求。今年,农场共推广原垄卡播技术1.8万亩,由于原垄卡播为耕地建立起了“土壤水库”,满足了作物连续吸水的需求,使卡播的青贮玉米平均亩产6.5吨,芸豆平均亩产218公斤,每亩增收40~50元。
农场每年降水量只有450毫米左右,为了利用地上水,节约地下水,生产部门把秋起垄作为“土壤水库”机械化节水的重要措施。比起开春起垄,秋起垄减少了水分蒸发,比春起垄土壤含水量高出4.26%~4.82%,连续三年秋起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在秋起垄中,农场根据耕地坡度,采用垄向区田技术,使用垄向区田耕作机,在秋起垄中顺垄打堆,最小60厘米,最大6米,利用水位落差,一段一截,减缓了水流速度,减少了水土流失。
去年,农场17万亩大豆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全部黑色越冬和秋起垄,提高了耕地的节水能力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今年旱灾严重的情况下,使全年种植业总效益首次达到1.3亿元。
![]() |
近两年,红星农场共治理黑土流失面积1970多公顷,不但有效控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使治理区平均每年粮食增产1240多吨,职工增收230多万元。图为职工用柳条固垡布设截流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