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桦南县桦南镇幸福村:吃老天饭穷走市场路富
2007-11-26 10:57:0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鹏 于洪伟 高永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6日电 过去,脑袋死,一年到头,铁杆庄稼,老三样。老天旱,咱穷;老天涝,咱还是穷。

  现在,发挥区位优势,调整结构,市场要啥,咱来啥。力出得少了,钱却挣得多了。

  “山还是那山,地还是那地,可观念一变就是两重天”。

  幸福村村委会主任门禄生感慨颇深。

  桦南县桦南镇幸福村位于桦南镇城南1公里处,紧邻鹤大高速公路,全村有410户1503人,耕地面积4844亩。前些年,幸福村由于连续多年的旱涝灾害,造成庄稼绝产和减产,直接经济损失较重。1991至1994年,涝灾使该村大部分庄稼绝产;1998至2000年,旱灾使这个村的一山二岗1580亩地粮食减产三分之二。连续的涝、旱自然灾害,幸福村减产的粮食总量达270万公斤。

  耕地面积少,灾害重,村民又单一靠种地,那些年农民生活真苦啊。幸福村人穷则思变,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全力发展市场经济,村子富了,农民的日子好了。幸福村才真正为乡亲带来幸福。

  1、调整结构地中生金

  人穷志不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幸福村人结合自身的实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修路架桥,治旱治涝,以科学发展和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一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一边发展多种经营,贫困的群众都有了自我发展的一技之长。

  2001年4月,门禄生走马上任村委会主任,立足村情,制定规划,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近邻县城的地缘优势,村委会组织大家大搞特色产业、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棚室陆地蔬菜生产。全村建大棚80栋,面积达2500平方米,种植陆地蔬菜面积300亩。仅此一项就使全村年人均增收1200元。发展畜牧业,全村共有年存栏蛋鸭5000只的养鸭大户4户,年出产肉鸡4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5户,年出栏生猪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30%以上。村民马宝庆说:“以前光靠我那两亩多地生活,家里的5口人能吃饱饭都成问题,现在好了,你看我养的这30多头猪,又肥又壮,一年纯收入就1万多元。”

  2、投资教育培养新人

  十几年前,当你走进幸福村,看见的是,成帮结队的孩子在那里打闹,全身弄得像灰土驴子似的。由于家穷,全村的大多数孩子上不起学。现在,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完成学业,县里投入资金40多万元新修了560平方米的校舍,使全村的入学率达100%。村民张凤同说:“以前我们家的孩子就知道天天在外面玩,见到村里新建了校舍,他就回来跟我说,他也要到那里去上学,听到娃说这话,我很开心。没有文化种地都种不明白,更别说建设新农村了。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村领导重视,咱百姓高兴。”

  3、幸福车驶出富裕路

  幸福村离县城很近,村民吴焕伟看到这一优势后,想起了用农用三轮车进城搞运输。资金不够,村党支部出面为他协调贷款5000元,现在,他的这个梦终于实现了。吴焕伟激动的说:“以前我那日子过的,几斤苞米面掺苦菜蒸窝头吃,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如今政策好了,大米白面随便吃。我的感触是,只要你自己肯动脑别偷懒,一定会摆脱贫困。我要组成一个幸福运输车队,和大伙一起干,共同致富”。村委会趁热打铁,以吴焕伟为典型,发动全村有能力养机械的农户,投入到运输队伍中来。村委会积极为热情高的农户协助贷款,购买农机。农民牟沿海三年前在村委会的扶持下,购买了收割机,前往山东、河北等地进行收割,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如今,这个村的运输户已达100余户,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富民。村里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为外出务工提供信息服务,增强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减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今年村外出务工人员有600余人,收入可达300余万元。

  如今的幸福村再也不是旧模样,生产条件、物质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质的飞跃。原村委会主任张万堂说:“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村里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3500元以上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这是党的政策好啊!”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