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1月26日电 为保证居民冬季能够住上“暖屋子”,哈尔滨市近年来全面推广建设集中供热大项目,逐渐淘汰小锅炉,使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已达到62%。在节约能源,保护城市环境的同时,使供热质量逐年提高,目前这个市已有半数以上居民冬季享受24小时连续供热。
几年前,哈尔滨市的供热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导致企业能耗高、效益差,既无法保证供暖质量,又使市区空气污染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根治。为改变这种落后的供热方式,哈尔滨市自2004年开始确立进行连片集中供热改造项目,提出无论国有,还是民营,只要有条件都可以参与城市集中供热改造,加速改善市民冬季供热状况,提高市民冬季生活质量。他们把全市划分为十大集中供热区域,并以热电厂余热供热建设为龙头,先后规划了哈尔滨热电厂双30万千瓦热电联产改造项目、西南集中供热项目、道里集中供热项目、滨江热电联产项目等。
集中供热改变了供热方式,由过去间歇式每天只能间断供热8小时变为连续24小时供热,使室内温度不再忽冷忽热,相对保持一个稳定的温度。同时,集中供热还使得供热部门可以天天监测居民室内温度,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换热站输出的供热量或供热温度。
集中供热项目的推广,不仅调整了哈尔滨市供热行业的产业布局,统筹规划煤、电、热、气,形成高效能、低污染、低消耗的能源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同时还使市民供热的满意度大幅提高。据统计,今年哈尔滨市民供热满意率超过98%。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