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8日电 经过13年期盼和努力,萧红故居修复工程在今年8月动工了,这是件来之不易的事情。但在“修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原设计中要保留的一栋99年的老房子被私自拆掉,原设计的土坯草房变成了水泥涂抹的墙壁,当年养猪房子的柁选用的都是直径很粗的进口红松。针对这样“修复”文物是否得当,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萧红的侄子张抗看了新修的故居说:“张家那时候没有这么阔过!”故居修复工程的设计者陶刚先生说,拆掉已经成为文物的老房子他表示反对。
99年老房子被毁
21日,记者到萧红故居的时候,故居改造的脚手架已经不见了,故居大院新落成的10栋房子在白雪的映衬下有些刺眼。
呼兰区文体局局长洪永生领记者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洪局长介绍说,新盖的10栋房子除了水冲厕所和售票房是后添加的房子,其他房子都是按萧红家原来的样子新盖的。
据萧红故居研究者王连喜考证,萧红故居始建于1908年,原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当时共有房产30间。整个大院分成东西两个院子,东院由张家自用,西院是张家的库房和佃户居住。1954年张家搬迁沈阳以后,张家大院及房产被收归公有,后被分给很多居民居住。
1985年,当时的呼兰县政府收回萧红故居东院5间正房,并进行修缮,后来正房后院的后花园里的住户也被迁走。萧红故居于1986年6月1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但萧红故居的西院一直没能收回和修复。此间,呼兰县(区)政府曾先后11次将萧红故居全面修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直到今年才筹得资金动迁施工。
据记者了解,萧红故居虽然有30来间房产,但萧红故居第一次修缮5间正房的时候,因为嫌房子地基太低,原来的房子被全部解体,整体向上抬高1.2米按原房尺寸重建。严格地说,这5间正房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老房子了,而西院《呼兰河传》中描写的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等人居住的磨房、粉房等老房子都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西院唯一能见到的是改造前的7间门洞房。对萧红故居来说,这7间房子是保留历史信息最多的老房子。门洞房青砖青瓦砖木结构,房子坐北朝南,中间是门洞,是故居西院进出的通道,建筑面积172平方米,东西长21.5米,南北宽8米。
但这栋99年历史的老房子,在故居修复后再也看不到了。在重建的门洞房前,记者见到的是新砖新瓦新地面的新门洞房,房子地基被整体抬高,旧房子拆下来的旧瓦被堆在了故居后花园的围墙旁。因为门洞房的地基被抬高,所以,从门洞房进院的台阶成了一个很陡的斜坡,进出门洞需要从两侧房子的台阶绕行。
洪局长解释扒掉老房子的原因时说:“这7间房子地势太低了,外面路面比屋里的地面要高出很多,如果不扒掉重建的话,夏天一下雨,水就倒流进屋了!”洪局长还强调:“这7间房子动迁前一直住着人,房子也维修过多次了,也不是张家最原始的房子了。”
土墙水泥做养猪房红松梁
记者发现,萧红故居“修复”工程没有修复一间房子,实际上都是盖新房,这被称为“补建”。
与萧红故居5间正房成一排的是一栋草房,这栋草房比正房高出许多、起脊陡,感觉与东北普通的民居草房风格不很相同,墙壁从外表看像是土墙,但近前一摸,原来是与泥土颜色近似的水泥。洪局长说,这栋草房原来设计确实是土坯墙抹泥的,“但土坯墙的房子年年墙皮子要掉,维修不便。”原来设计者建议在泥里掺一定比例的水泥,但土与水泥掺不到一起,后来找齐齐哈尔一家公司,用仿土色的水泥来代替,看起来还与土墙一样。
萧红故居补建的“磨房”、“粉房”、“养猪房”、“仓房”都是青砖青瓦,砖瓦都是从外省运来的,一块青砖成本1.5元。记者看到很多“补建”的新房子的房梁都用原木,洪局长告诉记者,这些红松原木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大柁、二柁的直径有三四十厘米。”
设计者反对改动设计
21日晚,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萧红故居修复方案的设计者——牡丹江文物管理站站长陶刚先生。
陶刚先生介绍说,当时是呼兰方面拿了一些材料到牡丹江来请他设计萧红故居的修复方案,“我的方案是要完整保留那7间门洞房。门洞房本身就是文物,怎么能拆呢?”至于门洞房被拆,陶刚先生表示他并不知晓。陶刚认为:“嫌门洞房地势低、夏天雨水会进屋而拆掉文物,这不是理由。有些文物本身就在地下、水里,那不是一样要保护吗?如果真的嫌地势低,那就要考虑排水的办法,而不是把房子一拆了事。这是一种破坏文物的行为,我是反对的。”据洪永生局长介绍,施工中对陶刚的原设计共有13处改动,很多是“为了方便施工”,“比如围墙原来设计2.16米,后来变成2.46米。”陶刚说对很多改动他并不清楚,对草房建设中的改动陶刚很不理解。土中掺适当比例的水泥是经过试验的,可以增加土的硬度,但摸起来还是土。如果看上去是土墙摸起来是水泥墙,就违背了原来的设计理念。这让人一摸就知道假了。陶刚说,修复古建筑是不能追求一劳永逸的,因为古建筑修复有可逆性的特点,有什么新的办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就可以把以前做的不满意的地方重做,如果开始就想着一劳永逸,反而对文物有损害。据陶刚先生透露,对萧红故居“补建”的“磨房”、“粉房”、“养猪房”、“仓房”等,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图片,设计“补建”的房子也不可能是原故居的房子。
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27日,记者到省文化厅文物处采访时了解到,萧红故居修复过程中两次接到群众的举报,文物处会同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曾3次到施工现场。“第一次去的时候,门洞房还有几间没有拆,我们当时就进行了制止,等第二次去的时候,门洞房就都被拆掉了。并且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原来的设计被改动了。”省文化厅文物处盖立新副处长介绍说,当时施工现场有人拿出设计图纸,证明这是原来的设计,不是自己改的。“我们一看也疑惑了,呼兰方面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回来就与原来的方案设计者沟通,证实呼兰方面提供的设计图纸被改动了。我们又找到了原设计图,经过对比,有两张关键的设计图被偷偷地换掉了,我们建议呼兰区纪委调查处理这件事情。在查清问题的当天晚上再去呼兰,责令工程停工。”
省文化厅文物处孙处长介绍说:“我们后来调查,萧红故居修复工程没有按原设计施工,是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的擅自行为,特别是私自拆掉门洞房,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修复工程的施工队现场监管也不到位,有关部门也当场承认监管失职。我们要求按原样恢复门洞房。”
“张家没这么阔过!”
为什么管理部门3次下令停工,门洞房还是被拆掉重建新房呢?洪局长解释说:“我们不能停呀!天气越来越冷,这么大的工程停下来怎么办?”
萧红的侄子张抗先生在萧红故居修复过程中曾到现场看过,他看到那么漂亮的“磨房”、“粉房”、“仓房”表示怀疑:“修得‘太好’了,好得不敢认了,张家那时候没有这么阔过,冯歪嘴子、王大姑娘哪里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提起,人们常在雨后到房顶上找蘑菇,恐怕今后没有人会看得懂了。”萧红研究专家、《萧红评传》作者刘乃翘女士说,萧红故居修复开工前,她见到过设计图纸,等故居修复建了一半,再去看吓了一跳,感觉不像萧红故居,因为东北民居不是这样子,现在新造的房子有些不伦不类。
对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法有明确的要求。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已经不存在的建筑不得复建,如果不得不复建,也要有个量化标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2005年10月在西安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论坛”上的发言明确了量化标准,“整体的一个建筑群百分之九十几都存在,那么在这里面有局部、有一间或者一栋这一部分,它正好是整体缺了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在认真研究、深入评估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个局部复建起来。”萧红故居原来的“磨房”、“粉房”、“仓房”等“补建”的房子,连一张历史老图片都没有,依据什么来建呢?
中国文物保护协会会员蔡剑锋先生认为,萧红故居本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文物的意识应该比普通人更强,拆掉老房子盖新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保护文物不该花钱破坏文物。看来萧红故居修复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