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港湾 记者走近"真爱家园"感受温暖
2007-11-29 09:23:55 来源:新华网  作者:曹霁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1月29日电 黑龙江省哈尔滨“真爱家园”,对30多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来说,是温暖的港湾。记者近日走进了“真爱家园”。

  “艾滋病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黑点’”

  今年3月,黑龙江省红十字会与哈尔滨市疾控中心,在荷兰红十字会预防艾滋病项目以及哈尔滨市全球基金项目资助下,大力支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成立“真爱家园”。通过宣传、培训、咨询、联欢等活动,为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同伴教育和心理支持。

  11月末的哈尔滨,滴水成冰。记者走进“真爱家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暖意。在这间屋子的墙上,红丝带围绕着一颗颗“红心”,每颗“红心”代表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

  33岁的小雷(化名)看上去无异常,可他是一位需要靠药物治疗的艾滋病病人。

  “当初得知这个消息,我感觉自己完了,既后悔又痛苦。”

  发病后,小雷出现了皮疹和高烧症状,很快,他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消息在家乡不胫而走,周围疑虑、不解、诧异的目光,常常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无助的小雷来到了哈尔滨。在“真爱家园”。

  小雷说:“那天,一位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一个‘黑点’。他说,这张白纸就像你的人生,HIV只是上面的一个‘黑点’,而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听了他的话,我豁然开朗。”

  现在,小雷已经成为“真爱家园”的一位志愿者。

  34岁的小强(化名)和32岁的小伟(化名)在哈尔滨市打工时相识,至今已有12年。去年,他们相继被检测出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小强说:“走进‘真爱家园’快一年了,经过几期培训,我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许多,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是‘真爱家园’重新点燃了我对生命的渴望。”

  “我活下来了,还要帮助更多的病友”

  年近五旬的志愿者老刘(化名)面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当初发病时,体重只有80斤,现在,已经恢复到130斤了!”

  老刘说,他2005年因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经过检查,最后确认自己已经是一个艾滋病病人了。

  “当时,我的痛苦用语言无法形容。为此,我举着点滴药瓶走到医院的5楼,打开窗户,想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被医护人员发现。”

  此后的3个月,老刘滴水未进,靠药物维持生命。经过治疗,他的身体渐渐好起来。

  单位得知他患上艾滋病后,将他“劝”回了家。

  老刘绝望之际,黑龙江省红十字会业务处副处长朱晓平找到了他,并告知“真爱家园”可以为他提供帮助。

  他说,在“真爱家园”他找到了出路,那就是为了解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疑虑和困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他活下来了,还要尽全力给其他病友更多帮助。

  眼下,老刘主要负责接听“咨询热线”,与病友进行沟通和交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树立战胜艾滋病的信心。

  “让感染者和病人找到温暖的家”

  25岁的志愿者童童(化名)是“真爱家园”的负责人,也是目前这里唯一的非感染者。

  他说:“接触几位陷入困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后,我问自己,如果他们是我的亲人,我该怎么办?我觉得,自己应该站在他们身边。”

  现在,童童每天会按时打电话、发短信,提醒加入“真爱家园”的10多位感染者及时服药。此外,每天还要耐心地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

  据记者了解,志愿者除了为“真爱家园”的同伴提供帮助外,还要利用编织红丝带的微薄收入,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并对他们实施护理。

  “真爱家园”的几位成员说,他们不幸成了感染者,正在同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但是,由于患病后体能下降,多数感染者和病人很难继续工作,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长期支付检查费、治疗费、营养费,是一个很重的经济负担,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宽容和帮助。

  黑龙江省红十字会业务处副处长朱晓平表示,感染者和病人常常面临双重压力:健康挑战和社会歧视,特别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希望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能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减轻心理上的压力,重心树立努力生活下去的信心。

  朱晓平说:“我们一定要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