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黑龙江省“公益文化”造福百姓
2007-11-30 10:44: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30日电 文化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以建设综合性、多功能乡镇文化站为龙头,不断巩固和壮大城乡基本文化阵地。

  镜头一

  在海林市海南乡,谈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们都要竖起大拇指。小小的互联网蕴藏着丰富的种养殖技术,“共享工程”不定期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为全乡农民科技致富提供了及时的、最新的VCD光盘节目。海南乡蔬菜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大多数农户靠种植棚室蔬菜出口俄罗斯而发了家。2005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这里安家落户,菜农们利用互联网就能看到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传输的各种科技资料,方便又快捷。菜农孙少伟说:“过去扣大棚,基本上用的都是土办法,成本高,消耗大。通过下载共享工程网站上的《蔬菜大棚的建造与用材》和《日光棚室温、光、水、气、肥调控技术》等视频资料,现在我的大棚是村里保温效果最好的,不管外面多冷的天,我的菜照样远销俄罗斯。”菜农周海全以前种植蔬菜品种单一,总是掌握不了市场的供求趋势。闲时他就经常去电子阅览室,找共享工程提供的多种培育的信息。他说:“起初只种茄子、豆角、土豆这老三样,后来发现城里人冬天都爱吃个新鲜,我就开始学习如何种植苦瓜、佛手瓜和山野菜。平时夏天露地种植的蔬菜,如今也能反季节端上人们的餐桌了,这全靠共享工程给我提供的致富信息啊。”

  镜头二

  在巴彦县西集镇,每当夜幕降临,就会响起热闹的鼓乐声。各村农户争相参加秧歌队表演,真正告别了麻将桌。冬季来临时,农民们再也不用发愁“冬闲没有啥去处”。由国家和省、地、县共同投资建设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300多平方米,设有文艺演出、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群众文艺活动、创作辅导、培训、影视播放、科普讲座、党团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内容。农民可以在这里读书读报,上网查阅农业科技知识,创作、表演自己的文艺节目等等。文化站还定期开展了秧歌比赛,文艺汇演,棋牌比赛等各种丰富的活动。从单一的二人转、扭秧歌,到现在的合唱、健身舞、鼓乐表演、文学美术创作等等,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富裕”起来。村民们高兴地说,综合文化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镜头三

  “赛音!赛音!(蒙古语好啊好啊的意思)”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老牧民莫根岱来,在流动大棚看完电影后,高兴地说:“政府就是替咱想的周到啊,有了流动大棚,这回看电影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每年6月至10月的周六和周日,农牧民们都要欢天喜地到县城泰康镇草原广场观看免费放映的露天电影。随着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逐步落实,国家匹配的电影放映设施划拨到县。该县电影公司在全县11个乡镇建立了329个放映网点,使原来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屯农牧民也都看上了电影。为了提高奶牛饲养的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县电影公司购进了《高产奶牛饲养新技术》、《新型牧草——大雏草》和《奶牛疫病预防及治疗》等拷贝,深入到重点养畜乡镇胡吉吐莫镇、巴彦查干乡、克尔台乡、烟筒屯镇等乡镇放映,深受农牧民欢迎。为了配合县里发展旅游业,县电影公司经常派电影放映队深入各旅游景点,放映《英雄》、《卧虎藏龙》、《暖春》、《柳月弯弯》等影片,深受游客和当地群众好评。今年年初,县电影公司申请县政府特批专项资金2万元,购买了流动电影放映大棚——能容纳近600多名观众的“便携式充气影剧院”,每日往返于农村各乡镇巡回放映,深受农牧民欢迎。以往在农村露天放电影,遇到刮风下雨,电影往往放映到一半被迫停映,群众不欢而散。现在有了放映大棚,无论刮风下雨,观众在大棚里安然就坐,看得十分开心。

  镜头四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芦家街道黄河社区,刘凤兰大娘正在社区文化中心忙着组织大妈婶婶们试服装,社区文化站长刘华一会儿要来为她们自演的文艺节目进行最后一次辅导,之后她们将参加街道文化站组织的社区文艺汇演……牡丹江市西安区立新街道西牡丹社区别出心裁地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小区讲坛”,定期开展书法、绘画、医疗保健等知识讲座,并与驻街单位联手开展了“阳春之声、仲夏之夜、金秋之乐、雪冬之韵”四季风景线文化系列活动,成为该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漠河县西林吉镇松苑社区,“服务、娱乐、健身一站式服务”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室内外新增活动面积2000平方米,大型健身器材14件,设置了台球和乒乓球设备。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布局,为社区居民开展活动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近年来,我省的社区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党委、政府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建设规划,突出“名牌”社区,抓住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祥和安定的社会氛围。

  基层声音

  姜兴亭(肇东镇东跃村农民):我们村是肇东市葡萄种植基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建成以后,我们真是太受益了。我把有关种植技术的光盘借回家,反复琢磨,同时认真参加了葡萄种植与销售等致富技能的培训,边学边实践,掌握了一套科学种植的实用技术。现在,我的葡萄产量和销量都很好,我还成了村里葡萄科学产销致富的带头人。

  巴特尔(杜蒙县巴彦查干乡大庙村蒙古族村民):过去草甸子长啥草,咱们就用啥草喂牛羊。前年我看了县电影公司放映队放映的种植“大雏草”的片子,我就种了十多亩。今年牧草长的挺好,奶牛吃了多出奶,绵羊吃了多长膘。真要好好谢谢放映队啊。如今,我们各乡镇都争着租拷贝,抢着请放映队去呢。

  矫冬(海林市海南乡农民):我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受益者,通过在乡文化站的学习,我们农民掌握了很多实用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知识。“共享工程”让我们的眼界更宽了,信息更灵了,增收致富的本领更强了。

  陈明诗(林甸县花园乡农民):我是林甸县花园乡文化站站长。林甸县文化馆首创的农村群众文化“123”工程,深受全县农民朋友的喜爱。“123”工程就是在每个乡镇根据实际挂靠一个文化娱乐活动室或确立一处室外场地,称为“1”;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两个文化大院,称为“2”;在每个自然屯中发展3个文化示范户,称为“3”。这种格式在全县已普遍开展。在花园乡,我们发展了文化大院35个,文化示范户105个,文化娱乐活动室2个,文化骨干36名,并培养了声乐带头人、歌舞带头人、东北秧歌带头人和文艺创作带头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让农民告别了麻将桌、生活有了奔头,同时在稳定社会治安、促进邻里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生(五常市拉林满族镇文化站站长):自从拉林满族的“鞑子秧歌、珍珠球、东北大鼓、青牛葫芦”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申报后,拉林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水平就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由屋里打麻将、打扑克到走上广场参加健身活动,从茶余饭后无事可做到成为广场文艺演出的主要成员。我们村六十几岁的刘彩云、张秀茹等人,从谈起你输多少到你赢多少,直至今天说的都是你学会了几段秧歌,我学会了几个舞蹈动作,变化真大呀。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是我省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责,它包括公益性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两个因素。从新的形势看,基层文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省以重点文化工程为载体,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目标一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

  2006年,省文化厅在省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针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全面启动了试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现在,全省新建和改扩建试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达到120个,总投资5253万元,建设总规模51270平方米,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建设规模430平方米。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省文化厅副厅长宋宏伟说,今后我省将继续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在2006年第一批45个试点落成的基础上,进一步铺开乡镇文化站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

  目标二“数字文化”到村屯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近年来,我省加大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站总数已达到197个,争取到国家级试点县9个,国家投入补助资金360余万元,是全国试点县数量和投入最多的省份,征集、加工各类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50万册电子图书或1852小时的视频节目。“数字文化”缩小了城乡差距的鸿沟,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宋宏伟说,今后我省将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网络建设,继续完善省级中心、地市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建设,2007年新建130个以上乡镇服务点。加强资源建设,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依托,建设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到2010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及服务覆盖全省的目标。使服务终端达到乡镇和村屯,并加强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的共建共享,对农民开展有效服务。

  目标三一村一月一场电影

  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是我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的目标。近五年来,我省已向61个县投放16毫米电影放映设备354套,拷贝近千部,流动电影放映车19台,恢复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290多个,累计在农村放映电影31万余场,观众达2266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2006年,我省农村电影被纳入国家农村电影“西新工程”。“西新工程”和“2131工程”共资助我省流动放映车、放映设备、拷贝总价值近千万元,为历年来最多。2007年初,省文化厅举行了支援新农村建设捐赠仪式,捐赠包括电影流动放映车、放映设备、流动舞台车、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等,总价值达1700万元。

  宋宏伟说,今后我省将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建黑龙江省农村电影院线,组建和发展农村电影放映队。在2007年设立20-24个数字化放映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力争在2010年之前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

  目标四打造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近年来,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以“群众文化也要出精品、也要创品牌”为方向,以“城市之光”广场文化和“金色田野”农村文化活动为主线,以节假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为重点,充分发挥全省群众文化队伍主力军的作用,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宋宏伟介绍说,我省的群众文化活动由群众自发到现在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发展,由群众的被动参与到现在的主动选择,由群众的自娱自乐到现在的向审美需求的趋势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融会于文化艺术的各个艺术门类。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从单一的二人转、扭秧歌到现在的合唱、国标舞、铜管乐、小提琴、健身舞、鼓乐表演、诗歌文学美术创作等等,形成了农村、社区、广场点面结合,城乡上下联动,专业、业余协同配合的良好群众文化活动新局面。今后,我省将继续积极打造已在群众中形成极大影响的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以此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目标五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

  进入“十五”以来,我省实施一系列重点文化设施建设,2004年投资1.7亿元、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黑龙江省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投资1.5亿元的渤海上京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开始启动,2007年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已正式启动。各地市文化设施建设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哈尔滨市图书馆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大庆博物馆、艺术中心、群众艺术馆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鹤岗市投资1200万元建成艺博图大厦,牡丹江市图书馆和博物馆、齐齐哈尔市博物馆、佳木斯市博物馆、鸡西市博物馆、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和使用。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文化基础设施财政总投资3亿元,竣工面积10余万平方米,有50%以上的县(市)新建、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基础设施。到2006年底,全省文化部门已有公共图书馆95个,群众艺术馆17个,文化馆126个,乡镇文化站758个。

 

  在文化站图书阅览室里。文轩摄

  肇源县朝阳沟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轩摄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