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日电 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题逐渐凸显,大学生们的就业期望值也在降低。而记者采访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开始在高校女生中抬头,不少学生或“相亲找对象”,或在网上发帖征婚。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为了给子女找到一个好的伴侣,也纷纷撒下大网加入到替子女择偶的行列中来。
就业压力催生“急婚族”
近半年来,正在上大四的小敏在父母安排下,已经历了三次相亲。三个相亲对象分别为公务员、民营企业家之子、个体老板。家境殷实、有房有车等“硬件”是小敏的父母为女儿物色人选的主要“指标”。目前,他们正在联系第四个相亲对象,为的是“优中择优”。
据小敏的同学吴毓娜介绍,像小敏这样忙着相亲、准备毕业就结婚的“急婚族”越来越多。“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等口号正在抬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共识。
吴毓娜说:“刚上大学的时候,和男生一样,女生同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可读了四年大学之后开始发现,这个社会其实很现实,一切都讲求实力,像我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想找份满意的工作都很难,就更别谈什么实力了,所以毕业前只想找对人,毕业后先把自己给嫁了再说。”和吴毓娜同宿舍的已经有三个人相过亲,其中一个自大三以来已“相”了五个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四的女生都有想要毕业后就结婚的打算。“现在找老公比找工作重要,那些条件好、长得帅的男人本来就不多,如果下手晚了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在哈尔滨市一所民办大学上大四的小梅说:“前一段时间家里给我介绍了一个条件很好的留学生,我感觉也不错,所以决定毕业后先结婚。如果等找到满意的工作再结婚恐怕好男人全都被别人抢光了。”
小梅告诉记者:“现在高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工作环境跟工作以后并无多大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工作性质的确定,自身的优势反而会越来越小。‘成绩好不如嫁得好’已经成了我们宿舍的统一认识,其他宿舍的同学大都也有这样的想法。”
时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女生在求职时遭遇到的性别歧视、女性工作绩效不易得到肯定和就业压力的无限增加,直接导致在校女大学生会产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有这样想法的年轻女孩不在少数。随着“80后”步入结婚年龄,受传统理念和社会压力的双重影响,大多数“80后”女孩都会产生一种高龄难嫁的畏惧感,从而出现“急婚”一族。
家长纷纷撒下大网加入“选战”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急婚”现象背后的原动力,其实是来自家长的催促。今年刚刚升入大四的女生戴宁告诉记者,在她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父亲就给她下达了两个任务,一是要在大学期间解决入党问题;二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结婚的男朋友。戴宁说,明年就要毕业了,入党问题虽然已经解决,可满意的男朋友至今还没找到,每次回家父母都一个劲地催促尽快将男朋友带回来看看,并且不断地给她安排相亲。
父母为何急于让子女相亲结婚呢?戴宁的母亲马阿姨说,现在有稳定工作的好男孩少,尤其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秀的男孩子就更少,如果不趁早下手,到时候好的恐怕就会被别人都挑走了。
除此之外,马阿姨还说出了她另一方面的担心,马阿姨说:“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开放,未婚先孕的事也屡见不鲜。我们也担心孩子出问题。所以,想尽快给孩子找个满意的男朋友让他们结婚,也让我们能够放心。我已经托了好几个朋友,帮我物色条件好一点的男孩子,下周有两个就可以见面。”
在一家婚姻介绍所里记者见到了前来帮儿子找对象的刘阿姨,当谈起子女的婚姻问题时刘阿姨一脸无奈地说:“儿子都是20多岁的青年了,平时自己没有机会找,我们当家长的一催他,他就烦,可看他总也找不到对象我们心里替他着急呀!所以我这当妈的就得出来替他来找,反正我现在退休了,有的是时间来帮他物色结婚对象。我已经在好几家婚姻介绍所都给他登记了,只要一有合适的就安排他们见面。你说现在当爹妈有多累多难!除了要供孩子上学,还要帮他安排工作,到最后还得帮他找对象。真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苦心啊!”
另一位来此急着为儿子找对象的薛女士,则是希望婚姻能够让儿子的生活稳定下来。她向记者表示,儿子毕业后工作虽然还可以,但他老是觉得环境不是很适合自己,想自己到外地发展,去闯闯。她和先生觉得孩子是有些浮躁,但又不好直接说他。一天她看一部古装电视剧,上面说给孩子娶个媳妇收收心。她觉得有一定道理。如果孩子有合适的对象,就会考虑将来稳定的生活多一些,也会更现实。她表示,自己不是要束缚孩子的发展,只是希望他能更脚踏实地,不要太冲动。有家庭对他的事业发展可能更有益。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一种声音就是,家长们担心孩子心智不够成熟,自己找的对象各方面条件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所以只要孩子一到适婚年龄,这些家长就会四处求人给孩子介绍对象。在一家婚姻介绍所记者随意翻看了一下登记簿,发现前来登记的年轻人很多,最小的只有22岁。据这家婚姻介绍所的负责人介绍,在这里登记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父母背着他们来登记的,很少有年轻人自己来登记的。
“急婚”背后有隐忧
黑龙江省婚姻家庭研究所郭砾所长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催婚”、“急婚”现象还只局限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这些人。不过“80一代”所遭遇的婚姻问题还远不止“催婚”、“急婚”这些。她说:“‘80一代’是社会新生的一代人,在这一代中出现普遍的“催婚”和“急婚”现象,其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郭砾指出,由于我国“80后”一代以独生子女为主,无论是从客观事实上还是在家长心理上,他们都是家庭的核心,是父母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甚至是许多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这种心态,使父母始终认为子女是“小孩”,即便他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认知、辨别能力,父母对他们还是不放心。在父母心中,子女的婚姻作为其重要的人生大事,父母理所当然要参与,并且是“充分”参与。
“80后”未婚族中出现欠缺理性的“急婚”、“催婚”等现象,必然会导致许多婚姻问题的发生。如今“80后”的婚姻不稳定就是一个佐证,“闪婚”、“闪离”的普遍出现已经为其敲响了警钟。
无论是受父母催婚还是急于结婚,“80一代”一定要对婚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婚前慎重考虑———这种慎重考虑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感情,还包括两个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等方方面面。婚姻不是儿戏,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草率结婚。而且,如果对婚姻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或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郭砾建议“80一代”的父母必须分清自己与子女间的心理边界,没有必要完全拿他们当小孩看,更不要过早或过频催促他们结婚。“婚后不顾一切离婚的,往往是婚前不顾一切结婚的结果。所以,父母要调整好心态,可以为子女的婚姻进行合理化建议,但不要盲目地去催婚,同时也要抛开传统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引导孩子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