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日电 今年,中俄边境的小城黑河,到处可以见到建设的影子。高高的脚手架和繁忙的施工队,无不在展现着这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而在城西,原来的棚户区,也被如今一个耸立着座座高楼的现代化小区所取代,棚户区的数百名用户已经住上或将要住上新楼。
黑河市的城市发展是由东到西的,西部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城区西部绝大部分建筑是平房,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改变,是棚户区居民盼望已久的事,但正如原来的棚户区居民老张所言,拆迁后有没有钱住新房,也一直是棚户区居民的担忧。
但现在,老张的担忧解除了。2006年,黑河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列为全市重点项目。由于该市工程类项目早已纳入政府采购,在棚户区改造中,黑河市政府采购办和采购中心严格履行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制度,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工程结束后,新建楼房以每平方米800元的成本价售给动迁户,比市场价低400~500元。虽然老张说不清什么叫政府采购,但实实在在的优惠让他体会很深:“房子住得很舒服,价格又便宜。”
事实上,不只是住房,近几年,黑河市的公益性建设从楼房、道路、绿化到城市垃圾处理工程,无处不见政府采购的身影。黑河市财政局局长黄玉凡说,政府采购关注民生,正是政府采购的参与,节省了大批财政资金。
1
工程项目纳入政府采购
工程项目政府采购是政府集中采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占有规模比重最高、专业技术性最强、实施难度最大等特点。从2005年开始,黑河在全省首开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先河。当年,黑河市直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工程项目全部被纳入了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政府采购金额达到1.05亿元,占全部采购额的87%;工程项目节约资金1573万元,占全部节约额的77%。三年来,市直共实现政府采购额31146万元。其中工程项目实现政府采购额26931万元,占全部采购额的74%。工程项目节约额4423万元,占全部节支额的86%,平均节支率达到16.4%。
取得如此成绩,关键在哪?黑河市财政局局长黄玉凡说,要想扩大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就必须将工程项目全部纳入到政府采购,对原分散采购模式进行彻底改革。这项改革在酝酿初期,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他们积极争取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郑重向市政府承诺,财政部门不但能管好资金,而且能管好工程,赢得了领导的重视、信任和支持。于是,黑河制定了《黑河市财政性资金建设工程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实施办法》和《黑河市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黑河市区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集中采购。
2
破解操作扯皮难题
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建设行政机关是工程类项目招投标的监管部门。而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财政机关是包括工程类项目在内采购项目的监管部门。从表面上看,工程类政府采购项目似乎出现了两个监督管理部门,如果两个部门之间对工程采购项目的管理缺乏协调沟通,就会出现要么抢着管、要么谁都不愿意管两种情况,如果出现前一种情况,项目管理就会有两个“婆婆”,争来争去,悬而不决,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出现后一种情况,彼此之间互相推诿,推来推去,工程管理就会处于一种缺位状态,同样也会造成效率低下的局面。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黑河市财政局积极主动与建设部门衔接沟通,依据法律和政策理顺了相关部门的职能,解决了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主体不明、职能不清的问题,建立了目标明确、关系和谐的操作机制,构建了“阳光工程”的总体框架。
3
破解风险管理难题
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工程项目政府采购这种“阳光下的交易制度”就可能有名无实,变形走样,难以实现节支、防腐的制度目标。为此,黑河在做好供应商资格审查认定和严格合同管理的同时,构筑起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公证监督、纪律监督、舆论监督和财政全程监督于一体的全方位监督网络,维护了政府采购的正常秩序,有效防范了政府采购风险。
在实施工程项目政府采购中,黑河十分注重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机构的职能,将财政投资评审报告作为下达预算、拨付建设资金、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重要依据,实行了“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批复决算”的管理制度,对于实现科学决策、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黑河市正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力争把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省提供更多经验。
[发表评论]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编辑:韩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