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12月4日电 今年盛夏时节,正当水稻抽穗、玉米拔节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旱情席卷我省大部分地区,由于干旱,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以佳木斯为例,今夏旱情使当地粮食作物减产57.7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4.37亿元。旱情凸现出我省在抗旱工程、节水灌溉观念、技术以及制度推广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
投一获十大旱面前不打折扣
抗旱工程有账可算
作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区,我省素以生态环境良好而著称,尤其是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历史上一直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更是传统的雨养农业区。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已经开始越来越频繁的袭击我省,在西部传统旱区是十年九春旱;而在东部非传统旱区,从2000年至今,也已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干旱。严酷的事实表明,干旱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必要的抗旱工程已经成为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
7月末8月初,记者曾几次到今夏旱情最为严重的东部地区采访。由于历史上多发涝情,当地除水田有少量补水井外,其它的抗旱水源工程少之又少。仅有的少量水利工程也面临着设施不全、老化失修等问题。面对突发旱情,部分资金宽裕、行动较快的地区组织紧急打井、调水等方法缓解了因干旱造成的损失,而更多的地区和农民则只能眼看即将收获的庄稼干枯甚至绝产。
相对于东部地区,在我省西部一些抗旱经验丰富的地区,面对今夏的旱情则能够比较从容的开展工作。9月底的一天,记者在大庆市肇州县明吉村采访时见到,虽然刚刚经历的一场大旱,但是这里的收成却没受到影响。不过面对长势不俗的苞米,窦宝屯农民李军仍旧显得不甘心,一个劲抱怨:“第二遍灌水时水温没掌握好,每亩产量也就一千七八百斤吧!”说着,他指着玉米棒尖上不足三厘米的瘪粒告诉记者:“要是都长足,就上吨了!”同行的农业技术人员顺手掰下一个玉米棒,用卷尺一量:36厘米!看到地里大片长势粗壮的庄稼,我们怎么也无法与当地一个多月没下雨的现实联系起来。李军说,他看到这几年同村的不少农户都在地里打了井,抗旱效果很好。去年底自己也向当地水务局提出申请,经过规划在自家地里打了两眼井,配了喷灌设备,结果今年就派上了用场,大旱之年庄稼收成还没减。
大庆市是我省西部重点干旱区,多年来,当地水务部门一直把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统计,全市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在10亿公斤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干旱多发的农业气候特点。农业要想实现高产稳产,必须在春季坐水种、苗期灌溉这两个关键环节上做文章。由于大庆地处松嫩平原,当地天然水系极不发达,最好的抗旱方法就是打井,利用地下水资源。通过近两年来的建设,当地共投入工程建设资金2亿元,建成抗旱保收田面积148万亩,而从建成后的效益看,大田玉米灌与不灌亩增产幅度在300~600斤,如果按亩增产400斤计算,全市可实现年增收3亿元。如果种植经济作物,平均亩增收则达300~600元,即便是按照每亩增收300元的保守数字计算,全市年可增收4亿元。再按照设备总体折旧8年计算,产出效益仍达24亿元,投入产出的比例为12:1,可以说效益十分可观。
常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由于多年来扎实地推进了抗旱工程体系建设,大庆市在大旱之年有效地减轻了旱灾损失。今年抗旱期间,全市共启动各类机电井52186眼、蓄水池62座,开动泵站32处,累计浇灌大田作物面积550多万亩次。特别是正在实施的抗旱保收田工程项目,保证了340万亩旱田稳产高产。全市沿江地区积极开展引渠清淤工程,确保了70万亩水田的生产用水。
近年来,围绕着粮食主产区建设,我省始终在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像今年,水利部门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五常市龙凤山、甘南县音河、齐齐哈尔市江东、鸡东县鸡东等大型和部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项目。而从今夏的实际情况看,凡是已有的抗旱工程都派上了大用场,不过三江平原等非传统旱区的旱情则警示我们,随着干旱易发范围的扩大,在非传统旱区兴修抗旱水源工程,明确稳定的抗旱投入机制也已势在必行。
“精准灌溉”节水又增产,“秋季整地”相当于建立一个土壤水库,“膜下滴灌”一举多得
科技手段节水威力凸现
除了通过工程措施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相关统计,我省灌区的水从蓄水工程到流进田间,水的平均利用系数只有40%。而这仅有的40%也由于采用传统农业的灌溉方式,“浇地”不”浇作物”,使大量的水被浇灌到远离植物根系的表面土壤,这些土壤获得的水分直接蒸发到大气,因此浪费在田间也继续发生着。
同样是一块烤烟地,实施膜下滴灌和大水漫灌,不仅效果完全不同,所需的水量也相差巨大。9月中旬,在大庆市肇州县实施膜下滴灌技术的烤烟地头,记者见到哈尔滨烟业公司肇州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叶义,他说,由于实施了膜下滴灌,该公司的烤烟地不仅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反而由于日照时间长,今年的烤烟质量和产量均好于往年。膜下滴灌是指在膜下应用滴灌技术。这是一种新型节水技术,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大田使用后,可以较常规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农药10%,增产10%~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此景不禁让记者回忆起8月初,在旱区采访时曾见某地农民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浇灌一片烤烟地,同行的农业技术人员焦急地告诉那些农民,大水漫灌不仅灌溉效果差、浪费水,同时还会造成土地板结。
在节水灌溉措施方面,近年来,国内和我省的科研人员研发了很多新的方法,比如水稻“浅湿浅”、“控制灌溉”等方法。尤其是控制灌溉技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科学供水。与常规深水灌溉相比,应用“控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140立方米左右,亩增产10公斤左右,可节省抽水电费每亩16元左右。
水稻是农业用水的大户。根据水利部门的统计,我省水田年用水量约为160亿立方米,但是由于工程措施不力,田间管理不善,有近百亿立方米的水还没流进稻田就跑冒滴漏了。在水资源短缺的现在,这样的浪费实在非常惊人。省水利厅农田管理总站副站长吕纯波介绍,近年来,我省水田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今年全省水田种植面积更是比去年增加394万亩,达到3519万亩。像“控灌”这样的实用技术实现了节水、高产、增效,同时,稻米品质得到改善,肥料利用率、抗倒伏和抗病能力也大大提高。而根据我省推广“控灌”面积最大的三江平原地区的数据,采用控制灌溉技术后,水稻产量通常增加8%以上。地温则因田间无水层增加光的照射等因素上升了摄氏0.7度,进而使米质优良率提高。
据了解,控制灌溉又被称为精准灌溉技术的一种。精准灌溉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对农田进行“非充分”供水。科学研究表明,许多作物和果木在一定生育阶段适度干旱对节水和增产都有利,水分亏缺不总是降低产量。尤其是在大田条件下精准的按需灌溉应该是一个理想的节水措施。
与精准灌溉、膜下滴灌等高科技措施不同,一些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之谈也不可小视。比如秋季深翻整地打破耕地犁底层,使土壤能够有效接纳秋冬降水,可以蓄水保墒,增强植物的耐寒性。今年大旱期间,我省垦区耕地虽然同样遭受了旱情,但损失相对较小,其原因就是标准化作业、秋季深松整地等农技措施实施到位。
价格杠杆调控节水坚冰仍未打破
农业节水呼唤制度配合
像控制灌溉这样的技术虽好,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却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控制灌溉推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在接受技术要领时面临一定难题,另一个关键则是由于农业水价改革进展缓慢,在旧的用水价格机制下,用多少水都缴相同的钱,无法激励农民节水、爱水的积极性。
11月23日,省水利厅财审处副处长刘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省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已有数年,但是目前看,虽然国家督促依旧,但改革进展却非常缓慢。现在全省300多处大中型灌区中,开展水价改革试点的仅有11家。农业水价改革之所以遭遇推广难题存在诸多主客观因素。
据了解,我省从1995年启动第三轮农业水价改革。根据当时的测算,农业用水每亩每年成本为36.84元,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我省确定了每亩20元的年亩水价。但是年亩水价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灌区因灌溉条件不同造成的成本差异,并且农民只要缴纳水费就可以无限制的用水,极易造成浪费。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年亩水价的弊端逐渐暴露。我省从2004年开始推行新的农业水价改革试点方案的核心就是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并根据灌区取水成本不同相应浮动水价。
根据已经实行水价改革地区反馈回来的消息,按方收费的新水价制度使供水、用水双方在用水量上有了一个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像有些试点区使用了“日用水记录表”。表上记录了每天的水尺高度。根据用水多少收费使价格杠杆对节水的作用凸现。据庆安县和平灌区的统计,改革后,当地水田的亩用水量为523立方米,比过去节水23%。过去,按亩收费时,水管单位的职工对大水漫灌都见怪不怪,但是实行了以责权利为核心的承包制后,水管职工成了承包人,工程管理、灌溉管理与水费收缴相挂钩,承包人的责任心都明显加强了。
刘郁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政策,今后水管单位转变为经营性收费是必要和必需的。水价改革后,水费收缴有了保障,水管职工成为承包人,不仅解决了职工过去长年开不出工资的难题,也使末级渠系维修、管理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新的农业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实反映水资源成本。但是改革后水价较之过去有所提高,这就导致其所涉及的人员对新水价普遍持抵触态度。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水费更成为目前涉农收费中的唯一一项。对此,农民普遍认为水费应该和其他涉农收费一起取消。而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在推广水价改革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谈到涉农收费就挠头,把水价改革当作一个负担。
刘郁还介绍,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几年每到下半年涉及价格调整的政策易受到国家“红线政策”的控制,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水价改革的实施。
那么,遭遇推广坚冰的农业水价改革该如何打开局面。据了解,目前在管价权限上,我省已经明确由省物价局和水利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定价目录。同时水利主管部门将从全省20个工程配套设施较好、投资较稳定的大型灌区入手,进一步开展改革试点。目前的打算是,先在大型灌区实现突破后,再在中小型灌区内推广,初步的计划是“十一五”期间在大型灌区内将新的水价改革全面铺开。
其实,建设节水型农业其根本是要首先打破传统的农业用水观念,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供水体制,从这一点来说,由于新型用水制度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我省节水型农业建设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