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4日电 岁末,哈尔滨市多数工地都已停工,但也有因“主战场”在室内,而尚未停工的工地。隆冬季节,记者走进了市郊一机路一处工地的工棚。
工地农民工的住所用红砖建成,面积在20多平方米,16名工人睡在上下两层的通铺上;住在下铺的工人晚饭后,多是躺下休息,因为如果坐着只能盘腿躬腰,一名姓曲的工人说:“那样坐着更累”。
进入12月,哈市夜间平均气温已接近摄氏零下20度,住在这里的工人每人都铺着一条电褥子,这是他们的取暖工具。农民工朱琳告诉记者,电褥子是11月23日前后买的,不然屋里太冷了。
夜里为了避寒,工地的农民工小胡已经在网吧住了三个晚上,他说:“在网吧靠在沙发上睡虽然累点,但是很暖和,住这太冷了。”
睡在小胡旁边的李德福问他:“今晚还去不去包宿了?”回答是:“不去了,晚上休息不好,白天还干活,太累了。”
李德福打趣地说:“还是去网吧包宿吧,这样晚上睡觉就不挤了,要不翻个身都困难。”
距离工人们住所十多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库房,一条黑色的胶皮管从里面伸出,它直接伸进仓库外一处残破的“马葫芦”里,“咕咕”的自来水直接从管子里流进下水井里,这就是工人们日常的饮用水。
白天为了方便工作,口渴的工人们会把管子从冒着“白色”水蒸气的下水井里拿出来,蹲下身喝几口,有时生病的工人,也会用这冰凉冰凉的自来水把药送进肚里;夜里,他们在寒风中来这里刷饭盒,打洗脸水。
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很多农民工都表示,出外打工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回家,吃点苦也认,能克服的尽量克服。但是,他们仍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多建些“安居工程”、“农民工公寓”等,以改善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条件。
![]() |
本已拥挤不堪的工棚,如今就像个冰窖。李天池摄
![]() |
农民工公寓内温暖如春。韩丽平摄
![]() |
住冰房,喝冷水——这就是现实中农民工的生活。李天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