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投巨资开展30年最大规模秋冬季农田水利建设
2007-12-08 06:28:4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8日电 抗春旱、保春种、明年旱情今年防。秋冬以来,哈市市、县(区)两级政府投资5600多万元,开展了30年来最大规模的秋冬季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746眼补水井钻井工程及大部分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新机井和水源建设工程将于明年4月春耕前全部投入使用。

  2007年哈市遭遇50年来最严重旱灾,将直接导致2008年严重春旱,面对严酷的局面,市领导科学决策,启动了30年来最大规模“春旱秋防”秋冬季农田水利建设

  北方地区,素来“十年九春旱”,近年来,更演变成“年年春旱”、“越旱越重”。

  2007年,哈市遭遇50年来最严重旱灾,“夏、伏、秋、冬”连旱,至12月初无一次有效降水,并对明年春耕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第一,哈市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全市186座水库和5645座塘坝总蓄水量不足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44%。其中19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6.7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45%;塘坝蓄水量仅6000多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35%。

  第二,江河水量大幅度减少。入秋以来,哈市境内松花江等13条主要江河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减少,10月21日总流量为3288.97秒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减少64%。其他119条中小河流绝大部分断流,河床均处于干涸状态。

  第三,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受今年干旱少雨及江河水量减少影响,加上今年打井抗旱及地下水超采严重,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至2米,而且短期内回升较慢,现有灌溉机井明年将有60%无法正常抽水。

  第四,土壤墒情差春灌用水增加。封冻前,哈市大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在70%以下,部分地区不足50%。加上干封地,土壤墒情难以改善,明年春灌需水量将大量增加。

  哈尔滨市水务局调查分析显示,明年哈市干旱面积将达千万亩以上,五常、通河等水稻主产区将有204万亩水田渴水,占水田总面积的1/3以上。双城等旱田区坐滤水水源也将十分紧张。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不保,何言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不保,农民收入就无法保障。

  面对明年如此严酷的春种局面,市领导及早决策、科学决策,市、县(区)两级政府投入5600多万元,其中市政府出资2/3,县(区)政府匹配1/3,启动以抢打补水井和抢修应急水源建设为核心、以“春旱秋防”为目的的秋冬农田水利建设。

  每眼机井投资三万多元,是过去一般抗旱小井投资的10多倍,水田补水井全部定位在灌区,旱田坐滤水井管护全部落实到户,确保每眼井都是“长命井”,把应急之举变成长远之策

  据了解,打抗旱井是哈市多年来的应急措施,“不得已而为之”,使这些井投资少、深度浅、寿命短、出水量小,在解决抗旱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其一,这些多打在地下水的“毛细血管儿”上,往往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功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最后使机井丧失抽水能力;其二,机井产权不清、管理混乱,特别是农民在灌区的小机井给灌区生产管理带给危害,甚至加重了灌区负担。

  今年,哈市确定的746眼机井全部为大口径深井,平均井深为50米,水井直径为30厘米,出水量最低标准为50吨/小时,相当于以往20眼小井的出水量,井壁钢管厚度在4毫米以上,工程质量确保机井寿命在15年至20年,把传统的抗旱应急之举转变为长远之策。

  据介绍,哈市灌区水资源保证率仅为75%,提高明年灌区保证率是当务之急。所以,哈市今年614眼水田补水井全部定位在灌区,为确保补水发挥最大作用,新机井全部定位在灌区末梢儿,由灌区协调使用,可基本解决明年140多万亩水田渴水问题。

  记者看到,五常、通河两县(市)共打水田补水井261眼,占全市总数的43%,因为五常是全国水稻单季产量第一县,而通河则是全国人均水田面积第一县。双城市是哈市旱田种植面积第一县,历来有坐滤水春耕生产的传统,所以今年双城市已完成旱田机井45眼,占全市总数的34%,可保证明年50万亩玉米坐水种植需要,并且全部机井已“包产到户”。各区(县)打井数量不均,实则体现着科学的决策机制。

  除打机井外,哈市今冬明春将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40项应急灌溉工程,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及灌区节水功能,最大限度地蓄水及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责任编辑: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