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老夫妻相继志愿捐献遗体 爱,可以这样延续……
2007-12-09 06:42:5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浩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9日电 5年前,老妻自愿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部门;5年后,老伴也郑重地签下捐献申请——爱,可以这样延续……

  2002年12月,64岁身患怪病的夏宝珍离开了人世,离开时她将眼角膜和遗体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医学研究部门。时隔5年,坐在轮椅上的高喜亭老人继承了老伴夏宝珍的遗愿,也在“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中签上了自己的名字。6日,香坊区公证处免费为高喜亭老人捐献眼角膜和遗体进行了公证。老伴病逝遗书是“遗体捐献表” 12月6日,香坊区公证处接到一名叫高喜亭的老人的电话,老人称要做捐献遗体的公证,因身残不便到公证处,请求公证人员上门服务。当日,记者跟随公证人员来到了高喜亭的家中,坐在轮椅上左腿截肢的高喜亭拿出了“哈尔滨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说:“我要继承老伴的遗愿,这也算对她爱的延续吧!”

  提起老伴,高喜亭回忆,他和夏宝珍是1961年经人介绍相识的,当时夏宝珍在香坊区医院(现第六医院)做实习医生,而他在北京铁道学院(现交通大学)当助教,虽然两地相隔,但并未隔断两个事业心极强的年轻人的心,一年后两人喜结连理。结婚后的五年,两人仍然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夏宝珍经常跟随医院下乡医疗,每日早出晚归。事业上的忙碌使得夏宝珍身体每况愈下,两人始终没有要孩子。1993年初,体弱多病的夏宝珍退休了。本该在家好好休养,可忙惯了的夏宝珍却总爱东奔西跑为邻居和老患者义诊。就在那年冬天,夏宝珍得了一场重感冒,持续高烧,全身疼痛,从那以后,她就经常感冒,严重时浑身发冷喘不上气来。夏宝珍的病情特别奇怪,不敢出门,受了风就浑身疼痛不已,家里到了9月份就封窗,夏天她也要全副武装才能出门,就连家里来了客人,她也要戴上口罩相迎。为了治病,高喜亭带着老伴四处求医,可始终没能确诊。到了2000年春节,夏宝珍病得只能在屋内勉强走动。

  为了排解病床上的寂寞,夏宝珍养成了每天听广播的习惯。一天,她在“今晚有约”节目中听到一位叫董秀娥的老年协会志愿者说:“我一生的乐趣就是扶老助残,只要谁家有困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听了这番话,夏宝珍打通了董秀娥的电话,董秀娥听了她的处境后深表同情,第二天就赶到了她家里,两个老姐妹就像多年未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从那以后,51岁的董秀娥就成了夏宝珍的义务保姆,跑到夏姐家打扫卫生、帮忙做饭。那年冬天,高喜亭突发脑血栓住院,董秀娥知道后就把行李搬到了夏姐家,白天给高喜亭送饭,晚上给夏姐做家务。

  一次,董秀娥和夏宝珍在媒体上看到了魏纯艳夫妇俩自愿捐献遗体的报道后都很感动,夏宝珍感觉自己虽患疾病,却得到了社会好心人无私的爱,她也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在董秀娥的鼓励和帮助下,2000年12月,夏宝珍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两年过去了,夏宝珍的病情越来越重,可她时刻铭记着自己未完成的夙愿。2002年12月26日早晨,夏宝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高喜亭在她的枕边发现了一份遗书。遗书就是那张登记表,她在上面写道:“自愿将遗体献给医务界,希望我的怪病能给医学研究事业做点贡献……我行医40多年,以此慰藉我的一生。”当天,高喜亭遵照老伴的遗愿,将夏宝珍的遗体送到了哈医大二院。继承遗愿是对老伴最好的悼念夏宝珍去世后,退休的董秀娥就常打电话叮嘱高喜亭注意身体,按时吃药,还定期到他家里打扫卫生,成了高老唯一的亲人。

  2004年8月的一天,正在参加老年协会扶贫活动的董秀娥突然接到铁路中心医院(现医大四院)的电话,在电话中得知高喜亭因糖尿病引发腿疾,需要立即手术截肢,说啥也不同意手术。董秀娥立即赶到医院,看到高喜亭的左脚正在流着脓水,整个左腿都变成了黑色,她坐在床前流下了眼泪:“老高,手术吧!我照顾了那么多的残疾人,何况是你,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听了董秀娥的深情表白,高喜亭当天下午就做了左腿截肢手术,手术十分成功。在高喜亭住院的一个月里,董秀娥每天守在病床前,营养配餐调样做。在她的精心照顾下,高喜亭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

  临出院时,高喜亭远在吉林省的哥哥和弟弟来到哈市探望他,希望董秀娥和老高能跟他们回老家养病,这可让董秀娥为了难。但为了老高的病能早日康复,没来得及和自己的孩子们商量,董秀娥就和老高上路了。在途中,高喜亭的兄弟语重心长地对董秀娥讲:“你的事我们早有耳闻,你的爱心举动打动了我们每个人,如果你同意,你就是这家的一分子,老高离不开你。”多年来一直单身的董秀娥听了这话,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做答。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董秀娥最终同意与老高生活在一起,她要让老高幸福度过后半生。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高喜亭恢复了健康,两人回到了哈市。

  今年12月26日,是老伴夏宝珍去世整整五周年的日子。月初高喜亭就把老伴的照片拿出来看。董秀娥仿佛看透了老高的心思,拿出了夏姐的“遗体捐献荣誉证”,她告诉老高:“继承夏姐的遗愿,就是对她最好的悼念。如果你也志愿捐献遗体,我支持你。”12月5日,董秀娥亲自到哈尔滨市红十字会为老高领取了“哈尔滨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高喜亭郑重地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老夫妻捐献遗体义举感召更多人6日,记者来到高喜亭的家中时,他刚刚填写完登记表的全部内容:“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为使我的遗愿得以实现,现已征得我亲属的同意和支持,并委托董秀娥作为我遗愿的全权执行人。”

  高喜亭感叹,在与董秀娥生活的几年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无私的奉献,没有董秀娥的照顾,他也许没有勇气活到今天。现在,他们的生活非常充实幸福,每天董秀娥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外,还不忘社会公益事业。照顾“幸福公寓”盲人霍家邦老人、侍候82岁的孤寡老人林燕、为家住“欧洲新城”96岁的张老太接屎接尿,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于这些需要别人帮助的老弱病残患者的家中。时间久了,高喜亭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升华,在报纸上和电视中只要看到那些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和残疾人需要帮助,他就拿出退休金让董秀娥去资助这些人,几年来,接受他们资助的人不计其数。今年老伴去世五周年了,他就想继承老伴的遗愿,在自己有生之年用实际行动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捐献的行列中来。如果他们的行动能为人类攻克疑难杂症做些贡献,他就死而无憾了!

  董秀娥告诉记者,在高喜亭的心中,对夏宝珍的爱无法磨灭。如果他也能如愿地捐献遗体,也是对夏宝珍爱的延续,他们两个患难夫妻最终还将在一起,永不分离。所以她一定支持老高完成遗愿,让他此生无憾。

  “志愿捐献遗体是一种大爱,高喜亭夫妇的这种做法,更是值得世人传颂。”得知高喜亭夫妇的事情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站长徐玉东颇有感触地讲,哈尔滨市遗体捐献工作从2001年5月挂牌启动至今,已有1200多人到市红十字会或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进行了登记,600多人办理了公证手续,但只有50余人成功捐献。像高喜亭夫妇这样热衷公益事业、能够在5年间先后决定捐献遗体的实属罕见,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值得传颂。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