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3日电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国家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哈尔滨市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和全面完成第24届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的关键之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好中求快、稳中求进,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着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创造“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新业绩,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新景展望
新景1
新农村建设
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车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新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乡镇客运站10个,开辟延伸客运线路10条,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车。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发展户用沼气池1.29万个。完成农村康居工程200万平方米。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40个区域中心镇建设。实施70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推进4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五常大米、大众红肠、雪莲鸡肉等20个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建设东北重要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区。
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新景2
新型工业化
实施投资超五千万元项目100个
实施投资超五千万元项目100个、超亿元项目50个,年内竣工投产5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石化四大优势产业为骨干,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加快资源整合,启动风电产业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冶金、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强化激励机制,对贡献大、效益好、发展快的企业及相关人员实行重奖。
鼓励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
引导中小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中介机构,建立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推动虚拟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新景3
服务业升级
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
提升商贸服务业。继续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中心区、新城区、郊区和农村商业布局。鼓励发展经营业态多样化的便民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和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和市场应急预案。
实现接待游客增长13%以上
围绕打造“冰城夏都”旅游胜地,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放大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生态旅游等品牌效应。配合全国总工会,推进以劳模主题公园为重点的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13%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7%以上。
打造群力金融商务区
拓展现代金融业。推动市商业银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江海证券实现综合性经营、中融信托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更多国内外银行在哈尔滨市设立机构,吸引更多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进入哈尔滨市。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打造群力金融商务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完成服务外包基地一期工程建设
培育现代信息和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培育服务外包企业群体和大企业。完成服务外包基地一期工程建设。规范发展会计、律师、公证、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业。
新景4
改革开放
构建市级国有资产投融资平台
基本完成具备改制条件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任务。继续深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市场化进程。继续推进供水、供热、公共客运等公用公益事业企业改革,推动哈工业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战略性整体重组,构建市级国有资产投融资平台,打造百亿规模的产业集团。积极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力争回购债权10亿元以上。
推动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在继续巩固美、日、韩、俄、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东盟、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继续加强对俄对韩经济贸易、资源合作利用、高技术引进和产业化工作,推动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发展承接离岸外包业务。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一律向境内外投资商开放。
新景5
创新创业城市
实现专利申请量3900件以上
持续推进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专利申请量3900件以上,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产业化。
制定全民创业发展规划
制定全民创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创业主体。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和推动农民创业,支持各类企业实现再创业。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培训投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充实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小巨人”企业担保基金,为民营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担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