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3日电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全社会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为此,记者就如何开展区域文化建设采访了平房区委书记李志恒。
李志恒说,按照十七大精神和哈尔滨市委要求,平房区结合自身区情实际,将文化建设作为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对城区进行整体研究和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将驻区企业文化、传统工业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应用于城区建设和发展之中,以文化树形象,以文化促发展,把平房区打造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城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和谐统一的主体功能区。
以特色文化提升城区竞争力
据李志恒介绍,平房区是国家重点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文明历史悠久,工业文化底蕴厚重。平房区要想提升城区竞争力还需通过深入挖掘、整合提升老工业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将城区形象塑造与传统文化、城区精神相融合,打造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品牌。
目前,平房区已得到省文化厅关于在平房区建立哈尔滨工业博物馆的批复,正在积极进行筹建工作,广泛征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文化产品,收集整理工业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故事和人物事迹,展示龙江工业文化的风采,弘扬创业精神。
以新兴文化提升城区创造力
“要本着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服务于城区经济发展,使文化的推动作用真正体现在城区建设实践中,不断促进文化力向经济力的转化。”李志恒在谈到平房区区域新兴文化时显得踌躇满志。
据了解,平房区动漫基地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黑龙江动漫与网络游戏中心现有三处办公楼宇,总建筑面积1730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新洋科技、智慧动画、神笔动画等26户企业相继入驻基地,并陆续推出了《帽儿山的鬼子兵》、《探索地球村》和《爱行动》等优秀动画片。为继续大力推进动漫产业的发展,平房区将通过省市区联动共建,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共促,吸引、整合动漫产业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强化动漫基地作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区、创意产业聚集地和文化旅游品牌区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具有良好竞争优势和较强竞争实力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此外,平房区还要通过省、市共同筹建文化大市场,带动铜雕、版画、麦秸画等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以及俄罗斯油画等艺术产品的创作繁荣,填补我省无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市场的空白。
以遗址文化提升城区影响力
平房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通过工业文化、731遗址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动漫文化、城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发展示范区,不断提升城区影响力。据李志恒介绍,“731”罪证遗址陈列馆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景区之一,被中宣部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731”罪证遗址陈列馆每年平均接待参观人数近3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目前, “731”遗址二期保护开发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展开,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推进制定“731”遗址的文物保护规划的进程,预计总投资7.7亿元,将其打造成战争遗址公园。
同时,平房区还紧密结合保护建设“731”遗址项目和工业遗产博物馆项目,加大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广泛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各种文物。严格遵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对现存的遗址、建筑、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使之成为发展旧有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以公共文化提升城区和谐力
李志恒表示平房区的城区发展还要着眼“文化兴区”的战略要求,加强对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的管理和利用工作,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区26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分别建立、完善社区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并且将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纳入地方招商计划活动,促进项目合作,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同时,文化主管部门还要发挥文明单位的辐射示范作用,开展共建共创城区、农村文化阵地活动,加快基层文化基础建设;要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此外,平房区还本着“服务为本,百姓至上”的理念,运用文化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管理水平。通过常态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明显提升;通过壮大文化活动主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打造文化活动载体,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为动漫基地出品的动画形象。
图为建国社区艺术团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