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4日电 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徐建华在建议中说,哈市目前有6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2004年秋季开始,哈市出台政策对在哈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使他们顺利读完小学、初中。他们中不乏成绩拔尖的孩子,却因为政策不允许无法报考哈市重点高中,只能报考普通高中或回老家考学,承受与父母分离的痛苦。他建议,哈市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使重点高中向农民工子女敞门,延续他们的大学梦。
背景提示
在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群吃苦出力、默默奉献的特殊人群——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哈市共有外地进城务工人员25万人左右,他们中有30%把子女带在身边,在异乡上学的孩子们渴望享受和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我们习惯将这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员子女称为“新哈尔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素质也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
市人大代表、市教育局副局长孔玉范对记者说,目前哈尔滨市重点高中已开通了几种渠道接收农民工子女。比如哈三中、省实验中学的宏志班每年都要接收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非城市户口学生。从去年开始,三中、九中敞门招收哈市10县(市)的统招学生,分数低于哈市分数段。同时,允许具有临时户口或暂住证并有哈尔滨市初中学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省市重点高中民办公助校。应该说,这些“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在全国也走在前面。
采访中,还有一些代表提出,目前哈市重点高中的优质资源有限,如果向农民工子女放开,会挤占城市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因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界定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防止外地涌入哈市的“中考移民”,以农民工子女身份报考,“造假”来享受哈市的优质高中资源。
据孔玉范讲,“农民工子女能否报考重点高中”的问题,近日已列入市教育局研究范畴,有关政策正在酝酿之中。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哈尔滨市已考虑出台政策允许有初中学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市重点高中,使他们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记者调查
家长的打工地点在哪儿,孩子的学校就在哪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住宿的流动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他们的子女求学的不稳定性。常常是上半年在道里,下半年又迁徙到南岗,有的甚至是两三个月就换一所学校。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和城市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哈市教育局出台政策,农民工子女入学,由家长在哈暂住地的区教育局,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妥善安置,使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同时,对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仅这一项教育部门每学期就要多支出1000多万元教育经费。目前市区已有396所小学、初中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今年秋季起,哈尔滨市又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助学保障体系,首批投入148万元资金,资助了6000名濒临辍学的困难学生,使他们的父母能安心打工。
记者在54中学等接纳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了解到,这些孩子家境虽不好,但学习大多很刻苦,很多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但因为政策原因,在哈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考时只能报考普高和职高,想考重点高中只能回老家。老师们感到很惋惜,担心离开父母的孩子因环境改变,导致成绩下降,考试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