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8日电 2007年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攻坚年。如今年终岁末,改革捷报频传。然而面对记者,作为分管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省粮食局副局长张赋并没有过多的喜悦:因为虽然我们已取得产权制度改革的初步胜利,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搞活、做大做强。目前,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因此,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可谓任重道远,改革仍然在路上。
1
适者生存 摆脱“计划”面向“市场”
在粮食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国有粮食企业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进入市场经济的企业”。
据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处长刘永波介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全面彻底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国有粮食企业则靠着国家的补贴生活得无忧无虑;1978年以后,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实施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国有粮食企业也开始在市场“试水”,对粮食实行议购议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放开了粮食销售市场。这时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供应标志的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国有粮食企业中的零售企业——粮店和加工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只有承担着粮食储存任务的购销企业还在享受国家的补贴;到了1998年,伴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才真正开始了市场化改革。企业内部实行减员增效,定岗定编。这时,由于国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即将原来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补贴的一半,拿出来直接补贴农民,企业再也不能依靠补贴过日子了,生存变得艰难起来。
2004年以来,我国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粮食流通体制,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全省64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有269户被保留为骨干企业,其余被划分为非骨干企业。企业一直背负的历史包袱,即“三老”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其中“老人”由改革前的31.5万减少到2万,库存的“老粮”由366亿公斤减少到42亿公斤,被清理认定并按政策上挂的“老账”达300多亿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终于得以轻装上阵闯市场了。
此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性特殊商品过渡,粮食行业也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过去靠行政推动收粮、靠计划调拨销粮、靠财政补贴储粮的“大锅饭”经营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与此同时,粮食市场竞争更为激烈。2000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多种经济成分涌入粮食市场,参与粮油经营。民营经济迅速扩张,国外粮食企业进军中国、争夺产地原料。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上的“龙头”地位因此受到强烈冲击。
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中,历史包袱沉重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摆脱困境,由“计划主渠道”转变为“市场主渠道”,带动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快自身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作为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直是我省粮食购销的主力军。其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每年,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粮食收购、销售量都占全省粮食收购、销售总量的一半以上。其在执行政策、活跃流通、稳定市场、引导价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
2
脱胎换骨粮库变公司
省粮食局副局长张赋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为此,我省将2007年确定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攻坚年,并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产权制度改革。这一年来,全省各地一直在努力按照公司制改革方向进行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通过改制重组,因地制宜地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购销企业,并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同时,非骨干粮食购销企业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将企业分类排队后,确定好联合重组、股份制、租赁、产权出售、破产和关停与歇业等具体改制模式,不搞一刀切。那些既不能开展正常经营活动,又在一定时期内扭亏无望的企业,原则上国有资本要全部退出。
在改革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副处长李珠元说,现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职工都明白,依靠政府、依靠补贴过日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大家还在那里等、靠、拖,职工没有奔头,企业也没有活力,只能是死水一潭,终将被市场经济大潮淘汰出局。因此,大家都在努力转变经营观念,自己找出路,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鹤岗市第五粮库通过改革将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紧密挂钩,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明显增强。在当前粮食收购旺季,为了争夺优质粮源,他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等着农民上门送粮,而是主动出击,顶风冒雪,起早贪黑带着车、抬着秤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里去收购粮食,没有人叫苦叫累。企业还利用自有铁路专用线开展粮食代转运业务,利用企业的粮食加工能力对外代加工,以拓宽增收门路。
面对市场,众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都深切地认识到,只有搞活经营,增加效益才是企业唯一生存、发展之路。为此,他们必须自己找客户、抓粮源,努力将粮食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
绥化市秦家粮库探索着先从基础抓起,在企业严重缺乏自有资金的情况下,由粮库职工个人集资300多万元,将原来的大米车间买断,同时又收购了原粮库招商引进来的一个米厂,重新维修了厂房,购置了先进设备,成立了股份制企业——佳粮米业。其年加工水稻10万吨左右,年收购量占秦家镇水稻商品量的55%以上,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卖粮问题。
打好基础之后,秦家粮库开始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人员由原有的556人减少到57人,科室工作人员不到10人。米业公司成立后,又返聘100多人。职工工资也由原来的400元增加到了800元。今年粮库实施了国有控股公司制改革。经过改革粮库转变了经营管理理念,由过去单纯的坐库收购,转变成到低价区域异地收、委托多个经营人代收、联系种粮大户集中收等多种形式。如今,他们靠品牌、质量、诚信和服务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粮库在全国18个省市都设有经销点,年销售大米6万多吨。
3
强筋壮骨 市场中稳做主渠道
据悉,今年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已经“破题”:截止到10月末,全省有82户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的非骨干企业有287户。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18.5亿元,增幅达22.5%。全省首次出现了粮食企业不亏损的地市。七台河、伊春和大兴安岭三个地市率先实现了整体盈利。全省有169个企业实现盈利,占总数的26.1%。
张赋认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搞活企业,使企业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改革后的企业不仅要脱胎换骨,还要强筋壮骨,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稳做“市场主渠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在改革中尽力发挥自身场地、设施、粮食购销渠道、资金贷款政策等优势,通过代购、代烘、代储等方式,积极入市开展粮食购销,掌握优质粮源,增强实力。
伊春市南岔国储粮库就在改革中找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之路。早在2003年,他们就通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了一家米业公司。经过3年多的努力,现在公司股东均得到了较丰厚的回报。2006年,该企业又吸纳股金288万元,租赁闲置的油厂成立了一家油脂公司,进行米糠油加工。
只有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才能真正调动起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南岔国储粮库开始对管理层人员实行年薪制,其他员工收入由保底工资、级别工资和奖金等组成。其中级别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半年评定一次。这种新的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职工收入与个人贡献、企业效益紧密相连的新机制,企业由此焕发了生机。
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两年,南岔国储粮库还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米厂通过加工粮库的水稻实现增值增收;油厂用米厂的副产品稻糠作生产原料,并将稻壳作为锅炉燃料;粮库用油厂的锅炉回水余热进行取暖。这样实现了节能、减排和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现在米厂和油厂的年盈利额都在200万元左右。
我省还抓住国内外大型粮食企业迅速扩张的有利时机,依靠我们的资源优势,引进中粮集团、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山东黄淮集团等大企业落户佳木斯、绥化等地,投资建设粮油精深加工大项目,推动了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了我省龙头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4
产业兴粮 抗风浪须造大船
今后,我省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提高引进项目资金比例,吸引省内外多元投资主体和广大职工参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到年末,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公司制改造将达到50%以上;那些暂时不具备公司制改造条件的企业,将加快企业内部机制转换,转换面将力争实现100%;非骨干企业的改革重点将放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上,采取出售、股份制、联合重组和租赁等形式,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国有资本退出力度,使企业规范改制面累计达到70%。
此外,我省将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间或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鼓励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改革,以品牌、资本、技术为联结纽带,实施企业组织结构战略性调整,组建粮食企业集团或经济联合体。按照粮食收、储、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统一经营运作等,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走粮食产业化之路。目前,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已通过联合重组,组建了10户粮食企业集团。到年末,还将增加5户。
近3年来,克山县9家粮食购销企业联合重组,建成了一个龙头三大基地。即以油脂加工企业昆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大豆、玉米和水稻为基地的三个企业联合体,分别负责三大粮食品种的收购和销售。三个联合体各有分工,划片经营,在粮食外销上相互协调,分工明确,避免了过去众企业相互抢市场、争客户的混乱局面,使当地粮食购销有序进行,企业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昆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还发挥龙头作用,与当地众多粮食购销企业合作。由昆丰油脂公司提供压榨大豆油的生产工艺,并负责做市场和品牌,与之合作的粮食购销企业则负责组织货源和生产加工,盈利后各企业按照投入的股份进行分红,企业增强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要想抗风浪,必须造大船。粮食专家指出,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条件下,粮食产业化的主体是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粮食企业集团,构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转化及配套服务功能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控制市场风险,保护粮农利益。
延寿县利用当地稻米资源优势,探索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联结,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将全县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联合重组,成立米业集团,使改革初见曙光。2002年,延寿县将全县10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4家附营企业联合重组,成立了延寿米业公司,统一使用“亮珠”品牌。经过4年的发展,在米业公司站稳脚跟后,延寿县又以此为基础,以品牌为纽带,吸收民营企业加盟,组建了拥有18家国有和私营企业的亮珠米业集团。集团实行统一品种、品牌、价格、质量、营销和管理的“六统一”经营模式。现在,该集团已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
改革是为了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活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企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翻牌”。张赋说,下一步,实行公司制改造的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真正建立健全新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能只“改名”,不改机制。企业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建立权责分明、责权对等、协调运转的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同时改革企业内部用工分配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并通过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组建集团和经济联合体,则要与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改革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发挥产品品牌等优势资源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把集团做实、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当前,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如企业经营性挂账多,企业遗留的工资、债务等问题多等难题,但改革却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在2007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攻坚年即将结束之时,我们看到,改革虽正在路上,但已见很多风景。采访临近尾声时,张赋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虽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还是满怀信心的,我们知道:改革难,不改革更难,早改早主动,晚改更被动,不改没出路。我们深信,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政府和粮食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这些难题会被逐一破解。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成功之日,将是我省粮食流通产业振兴之时。为此,新的一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步伐将走得更稳更快。
|
|
|
|
|
![]() |
图4在郑州粮食精品展上,我省粮食企业展台前,客商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