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1日电 2007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20日在北京开幕。兴安十大名片、北奇神绿色食品等来自大兴安岭的“生态产品”吸引着中外客商和普通百姓的眼球。大兴安岭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带来的生态效应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大兴安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资源管理、加强营林生产、推进以煤代木、实施殡葬改革,取得了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的新突破。
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今年,大兴安岭全面启动了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建设,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7亿元,入园企业18个,到位资金3.05亿元;引进超亿元大项目7个,到位资金9.4亿元;启动产业项目34个,总投资39.9亿元,已完成投资5.3亿元。目前,仅煤炭、铁矿两个产业就拉动资源税增长4倍,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兴安北药的年销售收入均在2亿元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大兴安岭地区GDP增速达10.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已经接近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把握关键环节,狠抓资源管理。为保护好弥足珍贵的森林资源,今年全区主动调减活立木采伐产量64.4万立方米,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95.6万立方米,通过开展“绿盾2号行动”和“兴安绿剑行动”,共查处各类资源林政案件212起,木材领域违法案件逐年下降。他们超常规推进沙金禁采工作,嫩江源头的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在森林防火工作上,他们引入了行政问责制,查处失职渎职领导干部和责任人77名。在全年森防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实现东部重点火险区春防无战事,全区秋防无火情。
创新体制机制,实行营林招标。今年,大兴安岭将市场竞争引入营林生产,在全国率先推行营林生产工程化管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推行工程化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对年初确定的10949公顷造林任务实行招投标,节省直接营林生产费用233.45万元,降低工程费用7.72%。
改变生活传统,推进以煤代木。从去年开始,行署、林管局多方筹资280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以煤代木工程,共清理出城镇内火险隐患严重的“柈子”23万立方米,建立标准规范的煤炭供应站(点)62个。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全部县区局址及部分镇场实现了以煤代木,打破了林区40余年传统的生活方式,年可节约林木资源99.6万立方米。
革除遗风陋习,实施殡葬改革。大兴安岭殡葬方式一直以土葬为主,每年耗费木材约9200立方米,占用、破坏林地植被11.5万平方米。近年来,他们多方筹措资金2200余万元,在各县区局新建殡仪馆5处,殡仪服务中心10处,新购进6台火化炉和7辆殡仪车,今年10月,全区结束了40多年的土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