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灾难突降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救援堵截突发灾难
2007-12-24 11:11: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谭迎春 王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大庆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应急实战综合演练中,救援人员向油罐最高点喷水灭火。

  

救援队员冲向火场。

  对中毒人员进行抢救。

  

消防队员赶赴现场。

  东北网12月24日电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让人们措手不及,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给400多万哈尔滨市民带来极度恐慌……这一切,都因缺少完善的应急救援措施。今年11月1日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为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制定科学实用的应急救援预案,无疑可使人们在应对突发重特大安全事故时,反应迅速有序,救援行动有章有法。

  我省作为安全生产的高危省份,应该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但隐患到处存在,事故时有发生,应急救援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话题,构筑安全生产最后一道防线更是当务之急。

  应急预案花小钱防“大病”

  前不久,记者跟随省安全隐患专项督察组来到哈尔滨市一家生产氯碱和PVC的化工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部分厂房为危房,尤其液氯充装车间等作业场所,现场环境脏、乱、差,存放大量剧毒品和甲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该企业为二级负荷,应有两路电源,却只有一路电源,在无备用电源情况下进行生产,一旦停电,极易造成毒气泄漏或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但就是这样一个安全隐患“一触即发”的高危企业却根本没有制定应急预案,也没有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如果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在哈尔滨市一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当检查人员提到发生事故如何处置时,企业负责人滔滔不绝地把企业在应急救援上具备的消防队、应急救援车辆、可供调动人员的数量等硬件条件详尽道来。可当记者要看企业应急预案时,该负责人把大手一挥说:“你们不用看书面的,我们心中有数”。记者看到他所谓的应急预案只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各部门人员名单。

  在我省,像这样尚未制定应急预案的企业还有很多。记者从省安全生产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了解到,我省从2004年开始组织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目前共编制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6.7万余部,这些预案基本涵盖了全省各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我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编制的应急预案和经过演练的预案,在中石油大庆炼化公司“8·14”油气分离罐残存油气爆炸和佳木斯市“6·22”废气液氯钢瓶泄漏事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8月14日18时16分,中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炼油二厂第二套180万吨/年ARGG装置的气体放火炬线油气分离罐、分馏塔顶油气分离罐发生爆炸,并造成放火炬管线、气压机入口油气管线爆炸,引燃三处主要着火点。事故发生后,大庆炼化分公司和大庆市政府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安全、公安、消防、卫生、环保等部门相继赶赴现场组织救援。两小时后,火势得到控制。经检测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006年6月22日13时30分,佳木斯市安监局接到事故报告,莲江口监狱冷冻厂院内发现一个废气液氯钢瓶发生轻微泄漏,现场勘察后立即启动化学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通知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援。由于该市在此前的全市废弃液氯钢瓶泄漏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中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组织指挥有条不紊,各部门配合密切,事故应急处置中无人员伤亡,使救援行动获得圆满成功。

  省安全生产救援指挥中心人士说,应急预案不是简单的处置方案,它实际上是标准化的反应程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能使应急救援活动迅速、有序地按照计划和最有效的步骤进行。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我省把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纳入了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验收过程中,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发布成为必审项目。

  应急演练实战历练成为必须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应急救援预案不是制定出来了,政府主要领导签署了,上级政府备案了,就万事大吉,还要落实到所有有关的部门和人员,并经常组织演练,才能及时修订预案内容,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7月5日,省安监局组织策划了大庆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应急实战综合演练。此次大型应急实战综合演练共8个项目26个科目,历时90分钟,启动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43部(次),共有471名消防指战员和170多名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参加了演练,投入使用各种救援设备218台(件),设备和人员无一损伤。演练活动组织严谨周密,演练现场规模宏大,救灾场面惊心动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王德学称此次演练是政企联合应急处置重特大事故灾难的成功范例,达到“世界水平,国内一流”。

  11月26日,伴随“轰”的一声巨响,一团火光夹着浓烟从“吉林省九台市丙烯腈有限公司”升腾而起,现场一片混乱……事故发生后,企业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全厂紧急停产并组织救援抢险,同时马上将情况报告相关部门。消防车、120急救车和环保监测车也随后赶到,现场大火被扑灭,但由于企业应急管道“意外破损”,“污染物随大量冲洗水进入松花江一级支流饮马河”。吉林省、长春市环保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及时向下游黑龙江省环保局通报情况。我省环保局启动了应急预案,开展预警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下,水污染、居民饮水均得到妥善处置。经过采取有效措施,成功避免饮用水环境安全事件和跨省污染事件,防止了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环保局三地指挥部之间通过大屏幕视频系统联合举行的松花江流域跨界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桌面演练。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积极组织不同级别、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演练。仅2006年共开展煤矿、民航、铁路、电力、石化、化工、水上搜救、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演练2023次,共有17.91万人(次)参加,演练收到了检验应急预案、磨合应急机制、锻炼救援队伍的目的,提高了预防和处置事故灾难的能力;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1821支,应急救援人员2.57万人,应急救援车辆2394台,装备器材5.8万台(套)。现役公安消防支队11支,地方消防支队3支,指战员6640多名,消防车787辆,装备器材5.3万台(套);12个市(地)、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25个县(市、区)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急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应急体系基础薄弱尚需完善

  “虽然我省安全应急救援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在应急体系、应急队伍、应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

  首先是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尚未形成。煤矿、非煤矿山、危化、烟花爆竹、电力、燃气、电信等行业的应急预案比较完善。而一些部门、单位和企业虽然已按要求编制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但部分预案尚未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和按规定程序发布,还仍然存在着不规范、要素不全、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预案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等问题,一些预案还不能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中小型企业还未编制应急预案;预案的分级管理、及时修订和备案、演练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不平衡。12个市(地)和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133个县(市、区)只有25个县(市、区)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应急队伍建设亟待整合。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只完成普查和规划,尚未进行组建和整合;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技术、装备落后,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缺少大型和特种救援装备;专业救援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应急队伍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志愿者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信息技术支撑系统薄弱。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初步设计编制完成,因没有建设场地,无法组织施工建设;与其他专业救援部门、队伍的信息资源也无法进行整合与共享。目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还是靠电话、传真等常规手段,监测预警、接处警和信息综合手段落后,协调指挥体系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通信联络困难,在重特大事故中无法发挥综合协调、指挥调度、统一高效的中枢作用。

  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差别较大,条块之间应急预防和处置之间衔接不顺畅,不紧密;许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亟须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应急工作机制。

  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没有工作运行的硬件条件。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办公室已成立,但目前不具备专用的工作场所,应急指挥平台、指挥调度中心、决策会商室及相关辅助用房、救援物资储备库、救援车辆库等设施、装备无法落实,无法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滞后。我省尚未制订应对安全生产突发灾难事故的法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保障。

  编制规划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我省将初步完成四大应急体系、三大应急机制、四大支持保障系统的建设任务。

  建立健全四大应急体系。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平台体系和应急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并逐步完善;建立完善三大运行机制。完成应急管理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响应、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防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运行机制;建立形成四大支持保障系统。完成应急管理通信信息系统、培训演练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物质与装备保障系统等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建设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完成包括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协调指挥装备配置、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矿山和油气田救援培训基地、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工程、安全生产研究实验室等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以上应急体系的建设和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至“十一五”末期,我省将实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5%;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8%以上;非煤矿山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

  雨天法案应对不测风云

  从事灾害管理研究20年的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专家韩安国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被业内人士称作是应对不测风云的“雨天法案”,最主要特点就是“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其实施将使洪灾旱灾、传染病和动物疫情、矿难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理有据,应对不测风云更有底。

  韩安国颇有感慨地说,如果是制定那种单纯应付上级检查、年终考核使用的文字上、形式上的应急救援预案,几分钟就完成了。但是,要是制定确实可以切中要害、确实具有可操作性、实用的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要耗时费力,各级政府需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需要经费上的保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预警可以说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政府应急管理的目的就是“用小钱防病”,而不是“用大钱治病”。既然应对法已经实施了,就要严肃法律的权威性,遭遇突发事件要按照应急预案调得动、出得去、打得好、损失小,令行禁止。实践证明,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预警”是关键,编制应急预案要强化其科学性、可操作性,要以事故风险分析为前提,有针对性;编制预案要抓住应急管理的工作流程、救援程序、处置方法等关键环节,制定出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真正管用的应急预案。

  他说,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影响企业内部,而且波及社会,企业应急预案必须根据“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地企衔接、协调有力”的原则,在信息上、程序上、技术管理上不留死角,确保企业应急预案与地方政府预案协调联动。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新闻链接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或“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

  应急预案实际上是标准化的反应程序,以使应急救援活动能迅速、有序地按照计划和最有效的步骤来进行,它有六个方面的含义:

  -事故预防:通过危险辨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控制危险源、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应急响应:发生事故后,明确分级响应的原则、主体和程序。重点要明确政府、有关部门指挥协调、紧急处置的程序和内容;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响应程序和内容,以及有关组织应急救援的责任;明确协调指挥和紧急处置的原则和信息发布责任部门。

  -应急保障:是指为保障应急处置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种保证措施。一般按功能分为人力、财力、物资、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讯与信息、公共设施、社会沟通、技术支撑以及其他保障。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事故,具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初期阶段,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

  -抢险救援:采用预定的现场抢险和抢救方式,在突发事件中实施迅速、有效的救援,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减少人员伤亡,拯救人员的生命和财产。

  -后期处置:是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得到基本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恢复正常状态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