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白雪蓝天暖屋子 哈尔滨城市热电联产一举多得
2007-12-24 15:36:3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薛婧 马秀芬 李宝森 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4日电 哈尔滨城市冬季供热以燃煤为主。然而,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提高大气质量,近十年来,哈市重视发展集中供热,特别是近几年,在加快推进城市无燃煤区和原煤散烧控制区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洁净煤技术的同时,加大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源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远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随着哈尔滨热电联产规划逐步推进,哈尔滨现有的供热格局将被打破,现有区域将以热电联产供热为主,区域锅炉房供热为辅,区域内小锅炉将全部拆除。我们有理由相信,哈尔滨的天空会变得湛蓝湛蓝,人居环境将变得更加优美。

  冰城现状

  分散锅炉占主导热电联产不足四成采暖期空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哈市冬季寒冷漫长,目前采暖仍以燃煤为主,年采暖天数180天,燃煤量大,分散小锅炉数量多,除尘设备落后陈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江北向南望去,江南城市上空被浓重的烟雾笼罩着。杜怀宇 摄

  经过近几年的供热改造,哈尔滨市热电联产供热面积有了增加,但仍不足1/4。全市冬季小锅炉燃煤供热污染仍很严重,亟待提高节能减排的热电联产供热面积。

  目前,哈尔滨市供热方式有三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区域大锅炉供热和分散小锅炉供热,其所占供热面积比例为25:37:38。因其没有脱硫等节能减排技术装置,其超标排放造成空气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全市供热面积在20000平方米左右的小锅炉众多,小烟囱林立,有的小锅炉房设在居民小区院里,有的在居民楼地下,煤场粉尘污染、烟囱黑烟颗粒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困扰着小区居民,空气中四处弥漫呛人的气味让许多居民冬季都不敢开窗换气。

  据哈尔滨供热办人士介绍,全市共有供热面积1.2亿平方米左右,实现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但热电联产供热比例仍然很低。

  发展方向

  热电联产成节能减排主力军

  哈市规划区域现有大气污染物来源包括现有小锅炉和热电厂。有数字显示,规划供热区域现有小锅炉平均除尘效率70%,脱硫效率为零;现有热电厂平均除尘率99.5%,脱硫效率也不高。而热电联产规划的大型热源厂一般采用了先进的烟气治理技术,除尘效率几乎达到100%,脱硫率90%。可见,热电联产项目的实施对减少大气污染意义重大。

  张永双介绍说,《哈尔滨市热电联产规划》近期实施后,规划区域内烟尘每年减少100多万吨,二氧化硫减少1万多吨,区域环境内大气污染物总量将大幅度减少。他说,大型热源厂烟气采用高架点源排放,烟气热释率大,烟云抬升高,有利于烟气的稀释和扩散,可减轻供热区域大气污染物地面浓度。

  热电联产的供热方式与区域锅炉房、分散小锅炉和小采暖炉灶几种供热方式相比,是最节能的一种方式,单位面积耗煤仅为25公斤,相当于小锅炉耗煤量的70%。据专家介绍,热电联产与分散供热相比,由于用能合理,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约了大量燃料,相应减少了一次能源的开采及运输费用,并有利于缓解城市的交能运输紧张状况,减少分散小锅炉及其煤场、灰场所占用的土地。

  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热电联产规划》实施后,哈尔滨市空气质量将有较大改善,可以消除PM10(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现象,而且可望实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控制PM10年均浓度值0.04毫克/立方米的环境的目标。

  规划先行

  优化城市供热格局

  大力发展热电联产供热,使之成为供热主体,此前通过省发改委批复的《哈尔滨市热电联产规划(2006-2020)》将这一目标纳上日程。这一点,在群力新区表现最为突出。作为哈尔滨市正在建设的新城区,按照“西扩”的城市发展策略,群力新区属于城市规划的功能增长区,大唐哈尔滨热电厂项目地在该区建设之初就开始筹备,目前前期工作已经结束,进入建设阶段,预计2008年底前全部建成投产。其供热区域主要为群力新区、迎宾路集中区、煤五和顾乡地区。这一项目的建设,将取缔老区小锅炉366台,拔掉烟囱288根,使群力新区的供热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免除了重复建设及改建之苦。

  “说到热电联产的规划先行,其实松北区早在建设之初也是如此,只是由于一些特定原因而没有实施。”哈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张永双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就开展了哈三电厂供热改造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需要的限制,相关工作未能深入进行。

  张永双说,哈尔滨第三发电厂是东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该厂现有装机容量1600兆瓦,由于受电力市场发电容量的限制,机组的利用率仅为70%左右,除正常发电外,完全可以满足松北和呼兰两区域供热的需求。该厂将相继进行两台200兆瓦机组和两台600兆瓦机组的汽轮机打孔抽汽改造,实现电和热的同时输供。项目投入运行后,供热面积可达到1100万平方米,最大输送距离达到30公里,热电联产的热源热效率可实现92%,约为分散小锅炉平均热效率的两倍。据测算,此项热电联产项目资金投入约为8亿元,分别用于设备改造和管网系统建设,届时这个厂将成为我省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

  在《哈尔滨市热电联产规划》中,七个供热分区跃然纸上,这是将《哈尔滨市区集中供热规划(2004-2020)》中规划的10个供热分区归并为7个,即南岗供热规划分区、道里—道外供热规划分区、群力—煤五供热规划分区、动力-香坊供热规划分区、滨江—化工供热规划分区、松北—呼兰供热规划分区和平房供热规划分区。按照以热电联产供热为主,区域锅炉房供热为辅的原则,并坚持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和供热范围相协调的原则,根据各供热分区内部平衡分析结果,提出热源配置的构想,以满足规划期内新增热负荷的需要。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了规划先行的举措。

  链接

  热电联产供热是国际公认的城市最佳供热方式,是利用发电余热提供城市供热热源,热能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我国已经把热电联产供热作为城市供热的首选技术和项目。国家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凡是建在城市边缘的已有或新上电厂,都应改造或建成热电联产,以供热为主,发电为辅,减少城市污染。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