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6日电 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和死亡的影响早已受到人们的注意,人们已经注意到死亡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哈尔滨也不例外。日前,市疾控中心专家杨超、蔡涛、周浩、朱琳完成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城区人群健康影响的专项研究,此次研究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基础,对1998至2005年以来哈尔滨市的人口死亡与气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死亡数与日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明确界定不同病种死亡温度危险临界值。
日死亡数2.7%归因于温度
冬季:低于-19.0℃死亡数显著增加
当日最低温度低于-19.0℃时,冠心病、脑栓塞、慢性支气管炎死亡数显著增加,在此之外的温度变化情况下死亡数的逐日变化与气温关系不明显。
夏季:超过30℃死亡数明显增高
当最高温度达30℃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增高死亡数明显增高,其中:冠心病以31℃为临界值;脑栓塞以30℃为临界值;循环系统疾病以33℃为临界值;呼吸系统疾病以30℃为临界值。慢性支气管炎日均死亡数与最高温度呈负相关,温度对死亡数的影响不大。
【专家分析】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遭遇过热或过冷刺激,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被打乱时,就会导致不适、疾病甚至死亡。本研究表明,日死亡数与日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有一定的关系,日死亡数有2.7%归因于温度因素,-19℃是具有此关系的低温临界值,30℃是具有此关系的高温临界值。
受低温影响最大的人群是冠心病、脑栓塞病人,这是因为人的正常体温是通过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而实现的,冠心病、脑栓塞病人的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均较差,这就使冠心病、脑栓塞病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低温中的危险增加。而且不少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病或循环系统有障碍,冬天低温使他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感受“寒流”,增加了死亡的危险。
死亡数“热天”大于“非热天”
将监测时段每日按最高气温分别分为“热日”(≥30℃)和“非热日”(<30℃),“热日”死亡数与监测时段“非热日”平均日死亡数之差值称为“热日多出死亡数”。从“热日”与“非热日”死亡数的比值以及“热日多出死亡数”可以看出,哈尔滨夏季热日各类疾病死亡数和总死亡数均大于非热日死亡数。
【专家分析】结合“热日”与“非热日”死亡数的比值,以及“热日多出死亡数”的分析来看,高温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与冬季低温的影响相似,都是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被打乱,导致了不适、疾病甚至死亡。
研究发现,高温对冠心病、脑血栓、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大的冲击力,存在一个临界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死亡数随温度的增高而呈显著上升的趋势。高温使病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使他们的原已受损的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感受热压迫,增加死亡危险。
而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来说,温度与慢支的死亡数呈低度的负相关,说明随温度的升高慢支的死亡数有所下降。
哈尔滨市某区夏季热日死亡数与非热日死亡数的比值
表1:
病因循环呼吸冠心病脑血栓慢支总死亡
比值1.09 1.31 1.201.311.261.03
表2:
病因循环呼吸冠心病脑血栓慢支总死亡
比值0.42 0.410.210.290.23 0.33
哈尔滨市某区夏季热日多出死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