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188名队员中有5名来自冰城哈尔滨,他们分别是内陆队吴学峰,中山站韩惠军和冯海波,长城站王连仲和孙微,他们都是黑龙江省测绘局的科研人员,其中王连仲是第二次赴南极科考。从11月12日乘“雪龙”号出发,到明年4月返航,5位冰城人将跟随科考队完成首次对长城科考站进行数码相机摄影;首次测绘南极中山站大比例尺1:500地形图,为中山站维修改造提供设计用图等一系列艰难的南极科考任务。通过卫星电话连线和队员发回的电子邮件,冰城科考队员们讲述了科考过程中艰苦的工作和鲜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
起程———海上“漂泊”30天
11月12日,“雪龙”号一声长鸣,缓缓地离开了码头,离开祖国,前往南极。
今年,国家投资2亿元对“雪龙”号进行改造升级,船舶的自动化程度、科考调查能力和工作生活条件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或改善,船体也由原来的黑色改变成红色,更加漂亮。
由于海上风浪很大,船摇晃得很厉害,有些队员开始晕船,但大家相互鼓励,强挺着去吃饭,以增强体力。晕船的感觉很难受,这时,人的反应较慢,头脑也不清醒,感觉有些迷糊,在船上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扶着楼梯或墙壁才能站稳。整个走廊里都是晃晃悠悠行走的人,像是喝醉了酒。
“雪龙”船上的邮局正式营业,这是我国唯一一个设在船上的邮局,很多的科考队员都来到这里,忙着在亲朋好友托带的邮品上加盖邮戳。
12月11日,经过30天的航行,行程1万多公里,“雪龙”号终于到达南极,开始破冰。海面上的浮冰约有1米厚,上面浮着薄薄的一层雪,“雪龙”号每行进1米都很吃力,于是,“雪龙”号开始采用先倒车再加速向前冲的方式破冰,即使这样,平均每小时只能破冰层500米。
寂寞———最想听到家乡人声音
在海上“漂泊”生活简单乏味,科考队组织扑克比赛等文体娱乐活动。大家还聚在一起,听老队员介绍经验,进行学术交流。
航行了半个月,11月28日上午,“雪龙”号停靠在澳大利亚一码头,为向南极进发做最后的准备。靠岸前,很多个人物品要妥善保管。由于要在南极工作半年,有的队员带了几十条烟,很多瓶酒。而按照海关规定,每个人携带烟酒数量是有限制的,带得太多就涉嫌走私,为避免误会,这些东西要统一保存在仓库里。船上的部分食品如鸡蛋、猪肉和蔬菜等也要统一存放,由检疫部门检查后贴上封条封存。
利用两天短暂的停留时间,队员赶紧下船,第一件事就是找银行换澳元、买电话卡。电话卡10澳元一张,可以打1100多分钟,折合人民币每分钟不到1角钱,便宜得不得了,一些人手里拿着电话本,还拉出了“清单”,一个一个不停地打,给爱人打完给同事打,再给朋友打,第一句话都是:“我现在很好!”每个人都觉得说不够,打了5个多小时。只因4个月后他们才能再回到这有人烟的陆地,再畅所欲言地打电话。
到了南极,同外界的联系就全靠卫星电话了。在南极发送邮件也不是很方便,每周只能发一两次,因为在中山站、长城站上发送邮件也得通过卫星传送。
三餐———罐头、冻肉加维生素钙片
据曾两次赴南极科考的极地测绘中心主任吴文会介绍,以往南极考察队员们吃的主要是航空食品,以罐头为主,只能吃到很少的新鲜蔬菜。本次南极考察,科考队第一次带着餐车和厨师,队员们头几天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往后就要把猪、牛、羊肉作为“主食”了,厨师将为他们炒一些干菜、洋葱和土豆等。
科考队的一日三餐都要随船带来,由于第23次科考的雪龙船正在升级改造没有出海,所以,科考队到达中山站前,这里的食品还是两年前第22次科考队上站时带的,有的已过了保质期。在这次科考船到达前,站上仅有的蔬菜———白菜和土豆都吃完了(因为不好保存)。从那时起基本上告别了吃蔬菜的伙食,只好顿顿吃冻肉,木耳、蘑菇和一些豆制品成了餐桌上的点缀,脱水蔬菜吃起来虽像嚼蜡一般,但也只能是偶尔亮亮相。为了预防种类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缺乏,队员们配发了各种维生素和补钙的药品。
极昼———睡觉要将窗帘挡严实
南极中山站的生活条件和船上差不多,房间里可以洗澡,用的是发电机的冷却水,但是因为人多,所以水温不高。房间里的温度能达到18度,感觉还挺舒服。虽然南极蕴含着地球上72%的淡水资源,但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毫米至50毫米,越往大陆内部,降水量越少,南极点附近只有3毫米。刚到这里,队员就明显感到这里很干燥,洗的衣服挂在房间里,一晚上就干了。为了给房间“加湿”,队员们经常拖地,再弄一些能盛水的器皿放在屋里,感觉会好一些。
南极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有的队员“不信邪”,没有涂“防晒霜”,没几天脸就被晒黑了。而有的队员虽然戴了墨镜,可皮肤被挡住的部分是白的,其他的地方都是很黑很黑的,看上去就像一张“京剧”脸谱,很搞笑。所以,到南极不但要努力工作,还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南极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第二天就变得阴云密布、狂风怒吼了。最难熬的要算是50多天极昼了,此次科考由于刚好遇上南极的夏天,所以,50多天里没有黑夜,只有白天。由于工作强度比较大,队员们都感到很疲劳,时间长了,有的人就会产生错觉,尤其是带着指针手表的,分不清是半夜还是白天。经常会听见有人问: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带电子运动表的队员就占了“便宜”,可以将表设成24小时制。队员每天的作息严格按手表显示进行,睡觉时进入生活舱要将窗帘挡得严严实实。
工作———最重要的是安全
卸货是科考船到达南极后一件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十分危险的。科考队召开了最后一次动员会,强调最多的仍是“安全”。虽然卸货地点有1米多厚的冰面,在冰的下面是3000多米深的海水,但现在南极是夏天,冰已开始融化,冰面下2/3的部分已经“酥”了,用老队员的话讲,将冰握在手里都能捏出水来,实际的冰面厚度只有不到三四十厘米,单位面积所承载的重量非常有限,而队员们要卸载的货物,单件最大的重量有23吨,在要卸下的1000多吨货物中,除了部分大件物资(不超过4吨的)可以用直升飞机调运外,其余的物资都靠雪地车拖拉雪橇运输。在这样的冰面上驾驶雪地车无疑也是存在着很大风险的,因为雪地车的自重加上雪橇拖运的货物,重量加起来会很大,因此,每台车上除了一名驾驶员以外,不允许乘坐其他任何人,驾驶员还要由有经验的老机械师担任,困难可想而知。据一位老同志讲,上一次到南极科考,他们利用6天时间卸完了物资,等到最后一车装完货往站区走的时候,冰面开始融化断裂,行驶在最后的那台雪地车雪橇顺着雪坡往下滑,后部已经掉进了海里,当时雪橇上还坐了几名科考队员,其中一人没抓住车,掉进海里,他开始还在笑,当他意识到危险时,笑容马上凝固了,好在当时人多,及时将他救了上来。带队领导反复告戒队员们,面对危险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不是说要被困难吓倒,因为有了恐惧心理才会多加小心,才不会麻痹大意。
和谐———极地动物不怕人
在南极工作要时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包括队员们的生活物资都要分类处理,能焚烧的集中后就地焚烧,不能焚烧的也要集中起来存放,等到考察船来的时候运回国内处理,就连队员们抽烟剩的烟头也不能乱丢,也要带回来,这里的每个队员都自觉地遵守着各项规定。
在南极,人和动物是和平相处的。企鹅、海豹等极地动物对人类的到来很好奇,科考队员卸货时,企鹅们会三三两两地来到队员旁边,东张西望,摇头晃脑,很可爱,就连平时恶名远扬的贼鸥也显得很乖巧,而海豹好像有睡不完的觉,当队员们经过它的身边,它也只是懒洋洋地回头看一眼,然后接着睡,这一幕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山站队员们的生活区内生活着两只贼鸥,老队员把它们统称为“花花”,不管哪只来了都这么叫,因为两只贼鸥长得太像了,无法分辨。更有趣的是,每当厨师摇铃招呼科考队员们开饭时,“花花”们也会出现在食堂门前,好像和科考队员一样等着吃饭,这时候它们的眼神里一点儿也看不出凶残。按照科考队的规定,队员们是不允许随便喂东西给它们的,可“花花”很“聪明”,在门口鬼鬼祟祟地往里溜,原来,它们是来这里自己找食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