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张立等人大代表建议:东北大米优中求“优质”
2008-01-29 09:54:1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9日电 黑龙江省是东北和全国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稻米在全国乃至世界稻米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几年来,因稻农盲目追求高产,加之品种选用不当,我省水稻出现了“卖粮难”等诸多问题。2008年水稻价格继续走低的态势更为严重,人大会上,齐齐哈尔代表团张立等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黑龙江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现状低迷的稻米产业

  2007年,黑龙江水稻产量达1600万吨,与2006年同比产量提高了15%。但因米质较差,俄罗斯限制进口大米等原因,致使水稻价格一路走低,仅有个别米厂和粮库小量收购,以往南方客商大量收购的现象也几乎不存在。

  张立等代表认为,虽然国家水稻保护价每公斤1.5元,但由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及人工、租地等费用一路攀升,农民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赔钱的情况,这使稻农因效益低纷纷放弃种稻,稻米产业一度出现低迷势态。

  原因措施不利缺乏竞争力

  栽培、耕作措施不利,缺乏科学种植理念,土壤板结现象十分严重。黑龙江一直以来以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而著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层之一,具有优越的种植基础。但伴随几十年的开垦种植,大量单一的施用肥料,不翻不旋不深松,白茬越冬,造成了水稻土壤的严重板结,有机质含量由初始的8%~9%下降至1%~2%。甚至有些地区出现土壤沙化现象。

  耕作技术、机械更新缓慢、机械化操作程度落后。直到现在,许多稻农仍然在延续十几年前的栽培方法,大部分农村从播种、插秧、施肥喷药、收获全部采用人工操作。由于人工操作上的不定性,必然会导致水稻发生药害,出现稻瘟病等现象,减产是必然的。

  稻米品质由于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省稻农盲日的追求产量,忽略品质的种植理念,栽培技术措施不科学,是导致我省水稻米质呈逐年下降,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表现。

  建议四招破解“卖粮难”

  为解决稻农的“卖粮难”,代表们建议:

  加速提升水稻米质进程,扩大优质米种植面积,强化品质意识。可借鉴日本政府关于提升米质控制产量的措施,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水稻种植面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严格控制个别稻农随意“水改旱、旱改水”行为,确保生产出的水稻具有广大的销售市场。此外,农资部门应加大重视“优质米品种”选育的科研投入,育种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优质米、优良品种的选育速度,使水稻米质不断提档升级。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解放劳动力。投入专项资金,增强农业机械化科研实力,争取研究出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机械;农民由于收入较低,购买力弱,政府可提供农业机械专项补助金,减轻农民负担。

  加强对土地耕翻措施的管理,改良土壤,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封团粒结构;标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确保黑土层有机质含量,有利于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