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南极科考冬训 走近冬训队里的“老南极”
2008-02-21 10:47:4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章海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1日电 在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越冬预选人员中,去过南极或者在南极越过冬的人员并不鲜见,他们曾经受过南极极昼、极夜、高寒、大风的考验。但最了解南极的,却是那些多次与南极亲密接触的“老南极”们。

  夏立民教练(前)在给冬训队员上课

  董利:10次参加极地科考

  董利是本次南极科考冬训的教练之一,每天早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训练服,领着训练人员跑步。很多年轻人几天训练下来都腰酸背疼,但54岁董教头却身轻如燕。

  只说董教练是“老南极”,其实并不准确,他参加过我国南极科考3次度夏考察、4次越冬考察,此外还参加过1999年、2003年的两次北冰洋科考和2007年的北极黄河站科考,是位真正的“老极地”。

  去极地科考,特别是去南极进行越冬科考,即使去过一次,都能感受到极夜、高寒和寂寞的严酷考验,可是董教练却4次在南极越冬,到底南极有什么强烈磁吸着他呢?“喜欢,我喜欢南极,在那里我能找到乐趣,所以我不觉得苦!”董教练诙谐地说,“我现在去南极,就像出差一样!”

  董利说,自己能没有牵挂地去进行极地科考活动,与妻子和女儿的支持分不开,所以他要感谢她们。董利是位极理性的人,即使一次又一次在南极越冬迎来祖国亲人的时候,他也不会激动得流泪跳跃。董利也有流泪的时候,那是2006年10月,董利的老父亲去世,“我走之前,父亲就有病了,但没有想到父亲会那么快离开。”董利说,他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就流泪了。虽然很遗憾,但他不后悔,“因为我爱南极!”董利说。

  裴福余:雪龙船上11年

  说起极地科考,就不能不说为极地科考立下汗马功劳的雪龙船,而裴福余从1994年雪龙船首航南极后,就一直在雪龙船上工作,一干就是11年。从某种角度来说,裴福余也是一位“老南极”了。

  雪龙船首航南极时,裴福余是船上的一名医生,后来担任雪龙船副政委、政委,而医生始终是裴福余最喜欢的角色。说起雪龙船,裴福余如数家珍,当时雪龙船从乌克兰买回来的时候,它的破冰能力到底如何,谁心里都没有底。经过两次改造后,如今的雪龙船功能更全面,自动化程度更高,已经今非昔比了。

  尽管如此,在船上工作还是非常辛苦。经过西风带时,风力特别大,船倾斜得厉害,东摇西晃的,人被晃得发晕。风来的时候,船要顶着风走,否则船就有可能要被吹翻。一次过西风带时,本来3天的路程竟然走了9天,那苦可吃大了。吃苦还不要紧,很多时候还要历险。有一次船的动力系统发生故障,8个缸坏了3个,但船要带病前行,如果在西风带里停船,就有翻船的危险。

  还有一次,雪龙船在中山站附近海面上停船,突然来了阵大风,船被吹得撞向了下风向的小岛,两只锚都不起作用。雪龙船原来启动动力要半个小时,为了避险,雪龙船用15分钟时间启动,顶着大风前进,终于避免了一次事故。现在想起来真是险呀!本来已经从雪龙船下船的裴福余,今年却再次参加冬训,裴福余透露说,这次可能要再次去南极了。

  夏立民:让南极科考走近百姓

  本次冬训,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夏立民担任教练,有人透露说,夏立民曾6次参加极地科考,南极、北冰洋都留下过他的身影。1996年度夏科考后,又在中山站越冬,在南极连续工作了17个月。2001年去南极度夏科考时,他和队员们不但“放了”自动气象站,还打了102米的冰芯。但夏立民说,“我不是‘老南极’,在国家海洋局极地办,没有去过6次南极是不敢称‘老南极’的。”

  “南极与任何其他的陆地都不一样,一年没见过钱,没有家人,没有商品买卖,你面对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夏立民说,但如何把一个美丽的南极展示给大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夏立民介绍说,现在,除了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内的极地科普教育基地外,全国这样的极地科普教育基地还有3个。这些基地是极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光有这些基地还是不够的,“我们与媒体合作,提供各种科考的资料,让南极科考更多的走近百姓。”夏立民期待着有更多的人了解南极,支持南极科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