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居民讲述尘封秘密:昔日“城隍庙”衍生成棚户区
2008-02-29 09:55:4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李斌 刘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图为“城隍庙监院”的后人李同生讲述往事。

  东北网2月29日讯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棚户区”———占地22万多平方米、一片低矮破旧的大杂院,此前从未引来这么多关注的目光。太古十五道街“金泉浴池”老板李同生说,从1956年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这片棚户区的壮大和日益败落,光盼着拆迁就快10年了。这位“城隍庙帮办”的后人,手里攥着这片棚户区的“历史”,心里还藏着一些秘密。

  据《道外区志》记载:傅家甸城隍庙建于1918年,庙址在现道外区太古十五道街。“金泉浴池”门脸后身就是城隍庙的遗址,只可惜历经多年,那庙已不剩什么痕迹了。据李同生讲,城隍庙开门时,他的大爷李本耀是“城隍庙帮办”,相当于第二负责人。这座“城隍庙”是当地最早的建筑,当年香火极盛,曾有10余位道士居住。

  据李同生讲,当年“城隍庙”里的出家人,多数是“闯关东”来的穷人。他大爷李本耀膝下无子嗣,1956年把他从山东老家带来,算是过继。那时,“城隍庙”已不再热闹,周围也添了不少民房。李同生翻出了珍藏的老照片、李本耀手写的《自传》、“城隍庙”出家人名册、当年(民国三十五年)的《大众白话报》等。从这些珍贵资料中,记者得知,当年是李本耀和师兄任本荣等募集资金建起了“城隍庙”,任本荣是首任“监院”,1931年,因不肯加入伪满道教协会被迫解散。解放后,新政府将任本荣和李本耀请回城隍庙。任本荣去世后,李本耀由“帮办”出任最后一任“监院”。解放后,李本耀获得了诸多殊荣,历任第二、三届省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市人大代表。

  当地与“城隍庙”齐名的就是“青砖大院”———增顺街16号院。83岁的王天介老人说,1931年,6岁的他跟爷爷从山东老家逃荒到了哈尔滨,在“青砖大院”里一住就是77年。那时,江心就在现道外区大新街位置,从“青砖大院”出门就能看见江。后来“闯关东”的、逃荒的人越来越多,当年经商的房东刘老板一家不知所终,“青砖大院”也逐渐被棚户包围。现在仍被称作“青砖大院”的这片棚户区,早没有了老人们记忆中的气派,曾经4米多高的门洞,个稍高点的人就得低头走过,院里院外破败不堪。

  这片棚户的居民们说,“城隍庙”、“青砖大院”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盼的是早日在这片土地上见到高楼大厦。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