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4日讯 从2008年起至2010年,哈尔滨市将利用三年的时间集中改造85片棚户区,涉及居民8万余户,涉及主要公企单位89家,其中今年改造23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4万余户。近日,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等6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实施预案已制定完毕,即将全面启动
近日,哈尔滨市即将大面积改造棚户区的惠民消息,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而住在城市中心两片棚户区里的居民,更是盼望着早日告别没有下水、垃圾成堆的生活环境。
2日,记者在马家沟河段的安发桥上,向文沟街一侧望去,看到的是河堤坡上成堆的垃圾,一个个接出的房子逼近马家沟河护栏,与周边整齐、富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低矮的棚户区极不协调。
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马家沟河一侧的文沟街胡同,几位中年妇女在胡同口闲聊,原本底色挺鲜艳的衣服,被她们穿得“灰头土脸”的。从铁桥上驶来一辆拉煤的车,由于这里的路凹凸不平,虽然车上被苫布遮住,可是车一过,还是掉下了不少煤灰,落在路上和人们的脸上。在这里住了30多年的陈大妈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房子以铁路和省、市纺织品公司的职工居多,后来多数房子都被租出去了,环境越来越差。
胡同里的路因为融化的雪水和煤灰搅合在一起,变成了“黑泥汤子”路。这里的一些居民说,最闹心的日子就是春天和下雨的时候。一刮春风,这段马家沟河上的垃圾四处飞,下雨时有的老房子漏雨不说,家门口的路也泥泞不堪。
记者在对马家沟河附近的文沟街、南岗的银行街等棚户区采访时,发现由于这里排水系统不好,居民只能把污水倒在附近,不少人家的门前都有个臭水沟,恶劣的环境不仅影响着这里居民的生活,也成为城市中心环境治理的一块顽疾。
在南岗银行街的一个棚户区院内,记者看到院内有个排水口。住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都往这里倒脏水,周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黑色冰包,由于排水口比较小,污水流出很远。一位住户说,夏天这个排水口散发出的气味很难闻,根本不敢开窗户。一位铁路退休老职工说,这里的房子屋内潮湿,加之私建、滥建的房屋成片,区域内狭窄过道杂乱,周围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位老人说,周边不是繁华路段,就是繁华商业区,却裹着一片冒着煤烟、污水四溢的棚户区,和整个城市建设极不协调。
在马家沟两侧的棚户区内,居住的租房户绝大多数是收废品的,记者看到这里虽然设有垃圾箱和公厕,可是住在这里的居民仍然就近往马家沟河里扔倒垃圾,随意大小便。破衣烂袄、粪便、污水等在河边的堤岸上随处可见。一些住户的房前,也有污水、垃圾等。终点设在复华小区的207车队的一位司机说,在这里经常看到棚户区内的居民,把垃圾和污水倒进马家沟河里。这儿的环境与周边很不协调,不像在主城区,倒像一个垃圾站。哈工大一位刘姓教授说,治理马家沟河,政府投入巨资,可是这段马家沟河两岸的风景,让这片棚户区彻底给破坏了。
据悉,这两片棚户区的拆迁时间还未最后确定。有关人士介绍,哈尔滨现在遗留的棚户区硬骨头地段多,多为只拆不建、多拆少建、资金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集体土地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的成本高、时间长等,在这次棚户区的改造中,哈尔滨市有关部门表示,要克服这些困难,打一场攻坚战。在新一轮的棚户区改造中,要由过去避难就易,有选择地改造,向难易捆绑,全面清扫遗留、疑难地段转变。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人们期待着,早日告别最后的棚户生活,更期盼市中心棚户区改造能与周边环境整治、交通规划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