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4日讯 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的第一天,黑龙江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剑指垄断问题,抨击现行行政垄断的肆虐及反行政垄断的缺失。
现状
垄断挤压了民营、外资等经济形式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告诉记者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在经济的深层领域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垄断现象。他举例说:“1989年到1999年十年间,国有企业的利润一直在1000亿元徘徊,但从2000年起,国有企业的利润却爆发式增长,2006年157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7546.9亿元,2007年竟达到一万亿元,这些利润中的大部分都是垄断企业贡献的超额垄断利润,这些靠行政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挤压了其它经济形式的发展空间,使民营、外资等经济形式无法扩大甚至萎缩。”
“当前我国存在的垄断现象,除了一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竞争型垄断外,其主要特点是非竞争性的行政垄断。”何小平委员分析说,改革开放后,市场的下游是逐步放开的,如最早撤销的纺织工业部和轻工业部,他们原先主管的都是下游产业,都放开竞争了。但是那些上游行业的垄断却被保留下来了,这些年,这些行业不但没有引入实质性竞争,反而通过产业政策、财政补贴、银行优惠贷款和国企改制等方式加强了垄断,甚至还有了一部分行政权力,石油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
“行政性垄断正贯穿纵、横两方向。”驻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呼吁这一现象值得重视。纵向的行业垄断包括由事业单位转变而来的“翻牌公司”、承担着行业管理或资本控股的大企业集团等;横向的包括地区封锁或地方保护主义。
传统公用事业中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邮政、石油等产业,依然以自然垄断为理由,以政府原有的法律、政策为护身符,在主管政府部门的保护和参与下,继续肆无忌惮地限制竞争和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各级国资委以“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为名,画地为牢,强权垄断,以行政审批手段配置资源。
出路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建议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退出对微观经济的管制,彻底实行政企分开。让出空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广泛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无论是上项目还是搞开发,经济发展的思路要更多地实现机制创新,用市场的办法去招商引资,用市场的法则去搞资本运营和企业重组,凡是市场的问题政府就不要干预,使政府由强权管制经济转变到“补遗拾缺”,搞好公共服务上来。
-建议二: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国有经济改制退出竞争性领域。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必须与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把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组成股权多元化或分散化的股份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明确各自的权力责任,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的改革,建立起有效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建议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打破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从政策上扶持民营企业大胆进入垄断行业的经营领域,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引入具有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参与,调整所有制结构,降低国有企业比重,提升民营经济份额。通过民营企业的竞争,来迫使垄断企业加速改制。
-建议四:引进外资参与竞争,用外企的新理念、新机制打破国内垄断体制。打破垄断的最好办法就是引进竞争,采取措施鼓励和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在垄断行业内引入国际竞争,这样既能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来武装企业,更能通过竞争彻底打破垄断的格局。
-建议五:进一步完善《反垄断法》,用法律来约束和控制垄断行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健全保护竞争和维护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反垄断法》,强化对行政性垄断的限制和制约,用法律弱化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