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当年每天1.5万人三班倒 昼夜会战“7381”工程
2008-03-05 09:24:2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忠岩 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5日讯 在哈尔滨市繁华的街路下面,距地21米深处,有一条长达9.5公里的地下隧道——这就是纵卧在大直街下的“7381”人防工程。

  哈尔滨市今年将启动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大直街沿线12座车站和区间隧道土建工程。据介绍,地铁一期工程将利用“7381”工程的廊道。

  日前,记者对“7381”工程进行探访,旨在揭开这座沉睡了30多年的地下人防工程的神秘面纱。

  今年73岁的陈财老人是哈尔滨电机厂的退休职工,他是当年电机厂参与“7381”工程的400名职工中的一员。“能参加‘7381’工程是很光荣的、很神气的,一般人还去不上呢!”陈老自豪地说。

  据陈老介绍,按照“7381”工程指挥部的布署,哈尔滨电机厂的任务是修建东大直街上的哈尔滨电影院车站、三大动力路上的锅炉厂车站以及和兴路上艺术学院车站等三处车站隧道。

  哈尔滨电机厂当时有职工12700人,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从这些职工中抽调到“7381”工程工地的有400多人。“别看‘7381’工程的活累,但是一般人想去还去不上呢!是要经过全面考核的。”陈老自豪地告诉记者,一方面当时不仅是市里领导重视,就连普通的老百姓对“7381”工程也是充满期待;再就是“7381”工程待遇好,除了正常工资外,厂里还给参建工人每人每月补助20—30元。这些钱当时足够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因此厂里尽量让家庭条件较差的工人参加施工。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厂里成立了“7381”工程指挥部,陈财任副总指挥。施工队设连、排、班等编制,还从厂里抽调了厨师、会计、出纳、医生、护士,一应俱全。

  陈老告诉记者,当年临时抽调的工人大都没有施工经验,只能摸索着干。按照市里指挥部的规划,画出施工路线后先在地面上开挖,挖出一个类似菜窖的洞。挖到地下21米后,开始横向挖,这个洞就用来出土。

  由于缺乏施工经验,塌方是常有的事。陈老说,路面下的土层比较复杂,遇到砂土时总是塌方。在电影院附近施工时,有3名工人被塌下来的砂土砸伤。其中一个名叫王怀亮的人被砸多处骨折。后来大家总结经验,先用木棍、木板支起来,再往前挖。一般是支一米挖一米。挖完一段后,就用石头、水泥砌起来。

  陈老说,虽然大家不是专业的建筑工人,但“7381”工程的质量无可挑剔。不说别的,就连沙子中有一块木屑都得挑出去,石头上有点泥,就用水洗干净了再用。工人的认真劲特别让人佩服。

  “这么大个工程都是一锹一锹挖出来了,工人吃的苦头可想而知,手脚上的水泡都变成老茧了。”陈老说,在闲暇之余,工人就把手伸出来,比比看谁的茧子多,说明谁干的活就多。

  那时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不停施工。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出土口,每天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地面上的工人们夏天顶着太阳干,穿着短裤、光着膀子。身上都晒紫了,后背和肩膀的皮晒掉了一层又一层;在地下的工人更是辛苦,日日夜夜工作在潮湿阴暗的隧道里,冒着塌方的危险奋力掘进。

  为了给工人增加体力,指挥部到农村买猪回来杀了给大家吃肉。那时,普通工人家庭一个月能吃上两三顿肉就不错了,但是“7381”工程的工人几乎每天都有肉吃,而且还经常能吃到江鱼。施工挖出来的土方并没有白白扔掉,卖的钱都给工人们改善伙食了。

  哈尔滨电机厂负责挖的3处隧道历时两年多竣工。陈老动情地说,在这个隧道里洒过汗水的工人,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一些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不管怎样,现在这个隧道重新启用,就是对他们的最大的肯定。

  背景资料

  1973年,为了适应人员机动疏散和作战需要,哈市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和“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大型机动干道工程,并于1973年8月1日经省委批准,取名“7381”工程。经过6年连续施工建设,完成工程高6米、宽7.3米,干道全长9.5公里。

  “7381”工程参加施工单位有68个,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5万人,总投工量720多万个工日,建成面积11万多平方米。工程包括主干道、支干线、地铁车站、汽车引道和专项工程共5个组成部分。支干线从西大直街延伸至和兴路,西至动力区进乡街。

  “7381”工程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消耗钢材12501吨,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万吨,沙子24.7万立方米,各种石料4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308万元(不含人工费和零星工具费)。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