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讯 在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杜吉明发言时说,温家宝总理的工作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特别是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部署,抓住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 |
全国人大代表杜吉明
杜吉明代表同时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是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潜力最大。最近南方大面积雪灾带来的严重影响,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应重视煤、电、油、运制约问题的警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25.23亿吨,比2006年增长8.2%,但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吃一碗、倒一碗,甚至吃一碗、倒两碗”的现象严重存在。据有关专家统计测算,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4%,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是单位产值能耗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占能源总利用量的65%以上,我国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仅为0.36美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是日本的十五分之一,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水平高40%,每年仅工业就多消耗标准煤近3亿吨。由于煤炭加工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差,煤炭资源浪费问题在煤城表现的更为突出。不少焦化企业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都点燃排空,一户年产60万吨焦炭的企业,每天就将对空点燃5万多元的煤气;熄焦过程中的大量热能,除少数采用干熄焦工艺的焦炉外,都自然排放到空中;很多发电企业产生的粉煤灰都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对于全国范围内节约能源和资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是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最明显。由于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煤矸石、矿井水、粉煤灰、煤层气等伴生物生成量大,占压土地多,对环境污染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比其它产业和领域更为重要和紧迫。目前全国有煤炭城市118个,矿井2万多处,每年产生煤矸石1.5亿吨,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40%,全国现有煤矸石山1500多座,累计堆存30多亿吨。同时每年还产生矿井水20多亿立方米,粉煤灰2亿多吨。由于过去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煤炭产业链条短,伴生物综合利用能力差,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不仅占压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如果我国煤炭循环经济接近目前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就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多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1000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排放4000万吨。这将带来极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三是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最大。一吨焦煤出售原煤的经济效益只有100元左右,经过洗选炼焦效益就增加到160元,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粗苯、煤焦油进行精深加工,利用炼焦产生的煤气制取甲醇,效益就增加到300元。经过这样逐级加工增值,1吨焦煤比销售原煤销售收入增长了1倍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倍多,经济效益增长了3倍多。如果继续发展下游精细化工,效益还会大幅提高。从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需求来看,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也最为可行。目前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粉煤灰、煤气等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条件。煤矸石可以用来发电和制造建材,粉煤灰可以用来生产水泥、建材和肥料,煤层气可以用来发电和民用,矿井水经处理后可以作为生产生活用水,以煤气、煤焦油、粗苯等为原料的煤化工产品,可以替代一些石化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油紧张问题。所以说,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可以收到最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对在全国范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意义最大。
二、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国内外的一些成功实践都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首选出路。
一是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循环经济立法、支持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和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杜邦化学公司模式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主要方式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德国冶金矿渣利用率达到95%,仅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就创造410亿欧元的价值,韩国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减少了40%,日本资源再利用产业年创产值100亿美元。
这些有效的推进方法和良好的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是国内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目前国家已经先后二批确定了27个市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市。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方大力推进、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从企业层面看,涌现了一批以构建特色生态工业链为目标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从工业园区层面看,形成了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从城市和区域层面看,上海获得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成就奖”,贵阳市七大循环经济体系占GDP总量的75%。这些都为全面推广循环经济积累了经验。
三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七台河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黑龙江省唯一的煤炭循环经济试点市,近几年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根本措施,不断加大推进力度,无论是单个企业的小循环,一个工业园区的中循环,整个城市的大循环,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红鲜工业园区成为典型的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宝泰隆公司为龙头的一批煤焦电化大企业,通过8个主要流程,达到了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值,废料和余能回收利用,各产业链之间互为资源、吃配发展,基本实现了原煤“吃干榨净”和效益最大化。一是把原煤变成洗精煤;二是利用洗煤产生的洗矸和煤泥发电,同时为城市供热;三是把精煤炼成焦炭,焦炉煤气首先分离出粗苯和煤焦油;四是利用焦炉煤气与空气中分离出的氧气生产甲醇,这与原煤直接造气制甲醇相比,成本降低60%以上;五是把煤气制甲醇后剩余气体经提纯得到氢气,利用氢气与煤焦油反应生产清洁燃油;六是利用氢气与粗苯反应生产甲苯、二甲苯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七是利用空气分离出氧气后的氮气实施干法熄焦,再把熄焦过程中的大量热能用来发电,与传统用水熄焦相比,既提高了焦炭质量,又节省了大量的水,回收了余热,减少了污染;八是利用电厂产生的灰渣制水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七台河市每年消耗煤矸石和煤泥400多万吨、粉煤灰55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矿井水回收利用1000多万吨,回用率达65%;年节约1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260吨和450吨,每年带来8亿多元的效益增长。
三、影响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鼓励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还不够。虽然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循环经济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但在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范围还比较窄,比如对焦炉煤气、熄焦热能回收利用方面没有减免税政策,对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地方减免的税收,国家和省也没有给予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在立项核准、用地审批、贷款融资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特殊支持,贷款难等使一些企业明知煤气点燃排空相当于大把地烧钱,却没有能力回收利用。
二是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科学的规划。过去建设的循环经济项目,由于缺少规划引导,在项目摆放的空间布局、上下游产品衔接、各产业和产品的规模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上下游产品衔接存在空间和规模上的不匹配问题,影响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还容易带来盲目上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导致产业趋同、无序竞争,影响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煤炭等资源有偿开发使用的价格还比较低,导致原煤价格相对较低。这就使焦化等煤炭加工企业即使仅回收焦炭这一种产品,把同时产生的煤气点燃排空,焦油、粗苯等也不搞精深加工,仍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只注重短期效益的企业就不会积极发展下游产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不足。
四是目前企业环境污染的代价还比较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对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给予的经济处罚额度普遍较低,加上一些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有的干脆不处罚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少罚。而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由于一些项目投资大收益慢,有的短期内企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这就使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意投巨资上循环经济项目。
四、对国家进一步引导扶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建议
十七大要求:“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靠市场调节和企业自发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目前的经济实绩考核主要还是看GDP、财税收入等指标增长,没有把资源消耗等指标考虑在内,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和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致的损失计入成本,突出节能减排,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单位GDP耗能、耗水、用地等指标逐年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
二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和落实鼓励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等。还要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科学确定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开发使用价格,提高企业资源开发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规划体系。各地应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特别是工业园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项目关联度要大,空间布局要有利于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下游吃配项目规模要匹配,使每个园区都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是靠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起来的经济,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级财政都应列出专项经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五要建立强制推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约束体系。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从理念到制度的彻底变革,必须依法推进。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循环经济法》出台,加大实施力度,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各地也应针对自身实际,以制度法规的形式强制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吃干榨净”。要建立和推行落后产能淘汰机制,采取限制生产规模、控制污染排放、减少电力运力供应、给予适度资金补偿、妥善安置职工等综合性措施,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