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9日讯 “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必不可少”,谈起现代化农业,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认为,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迫在眉睫。
何小平说,据农业部科技司统计,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然而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网破人散、无脚下乡”是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阶段,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并不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缺少一个完善的推广网络,缺少高质量的基层推广力量。
“完善从国家到省、地、县、乡、村六级推广网络。”何小平建议,对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农技推广机构独立设置、区域设置或县级农技推广部门向乡镇派出推广机构或推广人员等形式。但是不管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县中心对乡镇推广机构的垂直领导,不能再重复过去线断、网破的被动局面。对于村级农技推广组织建设,应该按产业化服务的需求和农民需要,切实从实际出发做好推广工作。要兴办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这种协会可以依托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销售专业户建立,广泛吸纳当地技术人才,吸收广大相关农户参加,实行技物结合,有偿服务,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何小平认为,财政方面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逐年提高财政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本经费的落实。建立和稳定农业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并持之以恒,用于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起着承上启下、直接服务农民的作用,更需要改善其推广手段和工作环境,提高队伍的作战能力。应该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利益挂钩,视情况对有成绩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相应奖励。此外,还应推进农业科研院校与各地的科技合作共建,使教育、研究和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并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技术培训,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更有效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