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0日讯 “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扎龙湿地面临巨大环境压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人类活动与鹤类等珍禽栖息繁殖矛盾日益突出。”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呼吁,扎龙自然保护区亟待进一步保护。
湿地:面临巨大环境压力
迟夙生代表介绍说,目前保护区内有56个村屯散落分布在整个湿地,大一点的岗岛有村屯,小一点的岗岛有窝棚,其中核心区有13个村屯、5400多口人,原始的湿地景观正在被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取代。为增加经济收入,可能进一步加大开发利用力度,陷入越破坏越贫穷,越贫穷越破坏的恶性循环。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其结果必然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与周边地区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迟夙生代表说,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湿地内陆续修建了公路、水库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急剧地改变了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造成湿地生境碎裂,加剧了湿地“岛屿化”。
近年来,由于连年干旱,扎龙保护区面临巨大的缺水威胁。自然形成和养育扎龙湿地的水源日益减少。近10年来扎龙湿地的主导水源乌裕尔河河水年平均径流量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减少70%。由于缺水,造成湿地萎缩、退化,荒火频繁发生。鹤类等珍禽栖息地不断缩减,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迟夙生代表介绍,目前,人类活动与鹤类等珍禽栖息繁殖矛盾日益突出,与越冬地不同的是,繁殖地鸟类对人类活动有强烈的排斥性,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鹤类等大型水禽有占区营巢的习性,每个繁殖鹤的领地要1.5平方公里左右,所以更需要足够大的生存空间。湿地缺水、过度收割和捕捞造成苇塘和草原退化,鱼类减少,导致鸟类的隐蔽条件被破坏,食物越来越少。在湿地中的岗岛上开垦农田,建房定居,对鸟类驱赶效应十分明显,出现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局面。
措施:建立长效补水机制
如何使保护区得到更好的保护?迟夙生代表提出三点建议:
建立长效补水机制,使湿地不再渴水。2002年为扎龙湿地补水3.4亿,此后又连续两年为扎龙湿地补水,初步解决了扎龙湿地缺水问题,湿地面积得到恢复,火烧后的植被得到再生,从目前看,在相当长时间内,扎龙湿地需要依靠嫩江补水,必须积极争取建立长效补水机制,这是保护扎龙湿地的根本性措施。
实施核心区移民,村庄变鸟岛。保护区内有2.9万多人口,其中核心区内有13个自然屯近5400多口人,这些居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吃“湿地”。灭绝式的捕捞鱼类;过度的收割苇草;岗地都被垦为农田;盖房子、修公路、架电线、跑汽车,都构成了对鹤类栖息地的严重影响。实施核心区移民是实现鹤类栖息地恢复和农民进一步脱贫奔小康的双赢建议。
积极争取保护区立法,把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保护区建立至今一直未能取得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一切自然资源都归属当地乡镇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使用和管理,保护区只是对鸟类资源有一定保护的权力,这种状况使保护区管理局十分被动,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使保护区获得自然资源的管理权,依法保护自然资源才是保护区实现有效管理的唯一途径。目前《黑龙江省湿地条例》已经颁布实施,扎龙保护区条例应力争尽早出台。本报北京9日电
新闻链接
扎龙自然保护区建于1979年,1987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积21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及其生态系统为主的湿地类型保护区,芦苇沼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也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往来南北的迁徙停歇地。扎龙湿地生物丰富多样,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全世界现有丹顶鹤2000余只,扎龙湿地现有400多只,在世界鹤类保护与湿地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